世亲菩萨造
刘孝兰译
敬礼世间自在婆伽梵!
1.徧计同依他,及与圆成实,许此三自性,智者深所知。
※ ※ ※ ※
2.由缘自在转,及唯分别事,所现即依他,似现为徧计。
3.所现之似现,常恒无所有,此无变异故,即圆成自性。
4.徧计彼所现,有此二似现,彼中无有此,彼即无二法。
※ ※ ※ ※
5.云何彼中无?谓无能徧计,及其所计义,说心名分别。
6.由因果性故,许心有二种:谓阿赖耶识,及与七种转。
7.初由染种习,积集故名心,二由於种种,行相转故名。
※ ※ ※ ※
8.彼虚妄分别,许亦分三种:异熟与执我,以及了别他。
9.初异熟自体,彼即根本识;余者名转识,由能所见转。
※ ※ ※ ※
10.以有无二一,杂染清净相,分别诸自性,许此为甚深。
※ ※ ※ ※
11.凡所分别有,彼即毕竟无,故於徧计性,许有有无相。
12.错乱体性有,似现体全无,故许依他性,亦有有无相。
13.若二毕竟无,无二即是有,故於圆成性,许有有无相。
※ ※ ※ ※
14.徧计义虽二,有无体一故,愚夫徧计性,许二一自性。
15.所现有二分,唯乱体一故,爰於依他性,亦许二一性。
16.二体之自性,即一无二故,亦许圆成性,有二一自性。
※ ※ ※ ※
17.徧计及依他,杂染相所知,唯於圆成性,许为清净相。
※ ※ ※ ※
18.二不谛实性,即无事自性,故离徧计性,无别圆成实。
19.无二之自性,即二无自性,故离圆成实,无别徧计性。
20.非实唯似现,如是无自性,故离依他起,无别圆成实。
21.非实二自性,似现体全无,故离圆成实,无别依他起。
※ ※ ※ ※
22.已观待名言,分别诸自性;依彼增上力,如次证当说。
※ ※ ※ ※
23.徧计名言性,唯余增益性;故离言自性,亦当许为余。
24.先於二我无,入故入依他,二性全非有,唯是徧计故。
25.次於二无性,证入圆成实;即此证入时,亦说有与无。
26.此三自性者:无所缘无二,极无如是无,即无事自性。
※ ※ ※ ※
27.咒力幻作故,有象身现起,许唯显现相,象实全非有!
28.徧计性如象,依他犹象相,於彼无象事,圆成许似此。
29.从彼根本识,计不实二我,二性极无故,唯有彼行相。
30.根本识如咒,真如许似木,分别似象相,二性则如象。
31.若了此真义,能如次顿知:徧知及永断、所证三种相。
32.徧知无所缘,净所现为断;无二为所缘,则亦现作证。
33.象所缘即无,彼行相即灭,所得唯木材,幻化事如尔。
34.如是二叵得,二现相亦灭,灭时即证彼,圆成无二事。
※ ※ ※ ※
35.相违识变故、心见无境故、三智随转故、无功解脱故。
※ ※ ※ ※
36.若能触唯心,所知即叵得;所知义无故,心亦不可得。
37.二都无得故,即缘於法界;由缘法界故,即证圆满德。
38.由证圆满德,即能得无上,三身菩提智,成就自他利!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二日北碚缙云山
附译者说明
一、「三自性论」全论共三十八个颂,为了便於阅读,译者在颂文头上加上号数,并作初步分段。
徧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三自性是无着、世亲学系的总枢纽,作者的三自性论对三自性的各别性质、相互关系、悟入的次策、方法和利益等问题,都比较集中地和比较具体地作了说明。
三自性论贯彻了「唯识」为立场、「辩证」为方法的特点。
二、三自性论的译稿是一九四九年在重庆译出的。一九五一年来北京後,听说金克木先生已有译本,但未暇对照。今年病中无事,乃检金译同拙译和原文对照,发现金译有不妥的地方。例如第三十五颂,原文四句是四件事,即四种智,摄大乘论叫做「四法」。四法是用来成立唯识义的,摄大乘论说:「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是有,云何可知?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三自性论列举这四法同样是在说明依靠什麽力量悟入「唯识的三自性」的问题的。原文第一句是摄论的第一种智,第二句是摄论的第二种智,而金译如次作「由灭慧障故」「以觉见妄故」。第三句是摄论的第四种智,第四句是摄论的第三种智,金译如次作「三智随转故」「自然得解脱」,在字面上虽然对了,但由於前二句的错误和全颂翻译的组织形式,使人觉得似乎前三句是「因」,第四句是「宗」,这就不对了。此外,还有很多不符合的地方,我们只能认为是不同,因为金译是根据梵文原本并参照藏文二种译本译出的。拙译只据藏文标题为世亲造的一种译本,希读者只作为异译看,加以比较研究。
更新于:4天前译文
大乘瑜伽行派论书。印度·世亲菩萨造,全论共三十八个颂。民国三十八年,由刘孝兰于重庆依藏文译本译出。现收于《大藏经补编》第九册。 所谓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此三自性为无著、世亲学系的总枢纽。本论对三自性的各别性质、相互关系、悟入的次第、方法和利益等问题,均较集中和较具体地作了说明。《三自性论》贯彻了‘唯识’为立场、‘辩证’为方法的特点。 本论另有金克木依梵文原本及二种藏文译本译出的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