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喻似喻品
分二:一、叙自宗,二、破异执。初又分二:(一)说喻,(二)说似喻。今(一)说喻:
所说三相因 善住於宗法 所称余二相 以譬喻显示 所立随行因 所立无则无
同法及异法 当说为譬喻 以非遮而遮 如是无有相 由非作故常 由坏此果性
此说则不遍 非乐等合离 共不共相违 亦应成能立 一一俱未说 故说为二喻
如自所决定 欲生他决定 说宗法系属 所立余应舍 非是离於因 别说於譬喻
为显因义故 比度非无义 成因系属故 说二譬喻者 喻应为别有 别则同世间
彼等说喻时 但说诸同法 舍能立所立 成单纯比度 於彼异法中 为非遮比度
彼异法量式 异品同时说 若宣说返者 或立所立因 或是彼差别 同说应无穷
唯宗法是因 有误亦应成 俱说不成者 九中俱亦有 已说譬喻
言「所说三相因,善住於宗法,所称余二相,以譬喻显示」者,谓诸因明论中,仅说宗法性为因式。如说此所作故,了知声是无常。所余二相因式中未说,为彼义故当说譬喻。「所立随行因,所立无则无,同法及异法,当说为譬喻。」言随行者谓一切行。言同法者,且如说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若说诸勤勇所发,见彼无常,犹如瓶等。如是於异法亦说诸常住者,见非勤勇所发,犹如虚空。当说此中亦是由能立门,成立所立。於同法中,决定当说诸勤勇所发,见彼无常。则异法中亦决定当说,所立无处则无。即是显所立无处,无彼因也。「以非遮而遮,如是无有相。」如是说前者是非遮,後者是无遮(《理门论》云:「前是遮诠,後唯止滥」)。如是则不许常法者(如经部师不许虚空有体),亦成异法喻也。後以何缘,第一说因宗所随逐,第二说宗无因不有,不说因无宗不有耶?由如是说能显示因同品定有、异品遍无,非颠倒说。若谓:若如瓶喻,如说因有宗必随,如是亦应说宗有因必随也。曰:不尔。不应说故。瓶是为宗所随之所作性,差别而说故。显示语义,主要是显示决定之义也(此数句文尚应研究,与信慧译本也大有出入)。复次,「由非作故常,由坏此果性,此说则不遍,非乐等合离。」(《理门论》颂为:「应以非作证其常,或以无常成所作,若尔应成非所说,不遍非乐等合离。」)若依同法门(先因後宗),说诸非所作皆是常者,则应以非作,证其非所立之常。如是若依异法门(先宗後因),说凡诸无常皆是所作者,则应以无常证所作性,亦非所立之宗。勤勇所发性不等遍之因,应有过失。谓如电等,则应是常,及勤勇所发性,是其过失。若谓纵有彼过,若了知所立之因,不显示等遍者,离无常外容有他故,则不应说所立无处因定非有。若唯依有事者,则瓶无常性亦应由勤勇所发,无则不生。则不应说观待外义而显示。当说等遍之因成立所立。於此时中唯以义说,所立无处因定非有。不说异法喻。若时俱说二喻,尔时显示异品唯有(此句似有误)。等遍者显示所立无处因定非有。则不应说能立所立之因显有同法。如是亦是障碍因随成所立,非遮其义(此诸句尚须研究)。以说同品有及二故。(此段文,信慧译为:「若指定为:诸非勤勇所发则定是常,无常亦唯勤勇所发,容成彼过。若时指定唯非勤勇所发是常,非说勤勇所发。尔时则无过失。此即是说常住於勤勇所发中无。如是此中说无常从勤勇所发,以指定因故,则余非有。是由说者意乐所指定故,於勤勇所发性说常性非有也。曰:此是异法。若非尔者,如於常中无勤勇所发故,比量无常性。如是勤勇所发,常性非有故,比量非勤勇所发。故是成立非所立宗。故应显示唯因於所立无处非有也。若於此中显示所立无处非有性者,则说无常性是勤勇所发,当有何过耶?如说常性是所闻,於无常非有故,此不共因亦应成为常住之因也。若谓无过,如说无常性是勤勇所发。此中势得成立所立常住。如是说常性当是所闻,非能於常住显示为所闻性。若势俱得二者,吾等亦许。或以势力或以余事俱显示故。若是显示因遍随所立转者,彼离无常更无余事,则不应说:所立无处因定非有。若唯有者,则勤勇所发性若无,瓶之常性亦非有故。则不应说观待外义,此即是喻。当有过失?曰:周遍之因,当说随所立转,以於此位势显所立无处,因定非有故,不应说异法喻。若时俱说二喻,尔时是唯显同品有。周遍者,谓显所立无处因定非有也。如是则不应说因随所立转也?此亦是为遮所立随因转。然此遮无义,以说同品有二相故。」)此中当说:因之余相,以宗法性,即由因显示故,义定应说唯同品有者。如是由言唯同品有,则於异品唯无同品,应得遮义。彼无处无,是唯无处非有,非异品无我等。如是此中是唯所立无处无,非於余处。若以异品能了所立者,则成相违不相违众多因,谓正有之相违,及所说正因,由当说之同法喻应成不定。其非质碍性於常非有,亦应显示是由於有事,非谓由余及相违无事。由是言非勤勇所发者,以勤勇所发与无常性相系属故,由无无常则当显示无因。异法喻者,谓於常非有,显示因为无性,非是颠倒。纵非说非所作故常,然此中以虚空等常为宗,即成立非所作也。如是由俱说对治品相违与不定故,则不应说。(以上诸文似均属反面义,尚须研究。)非单说一一相应成过故(非只说同法或异法,俱犯过失)。如是则是说世间量式,非是所立法如实之因相。应成不定故。为二种俱於喻语中说?为说余一种耶?以是因故,二种俱说。若不尔者,「共不共相违,亦应成能立,一一俱未说,故说为二喻。」(单说同法喻,有共不定。单说异法喻,有不共不定。二俱未说,有相违过。故当俱说二喻。)若只说同法,则亦当通彼无处,於共因生疑。若唯说异法,则於所立种类亦无,当成不共。若二俱不说者,则於同品不转,於异品转故,当成相违。故定当说能对治品,俱治相违与不定过。若对已少极成者,则随说一相亦成能立。如声了达二义故。随以一相,能俱显二义故。是以义势俱说二相。比知其义亦应观此理。於所比事,定取此因已,次念余法彼同类有,无则非有,引生定解。是故云:「如自所决定,欲生他决定,说宗法系属,所立余应舍。」谓为显示宗法性故说因言,为显示彼所比事及无则不生性故说喻言,为显示所比事故说宗言。此外更非有余能比支。此中遣除他宗所计乐知合、结等支。若如是者,喻言亦应非他,以为显示因义故。如不别说合支,此支亦不应说也?亦非如是。「非是离於因,别说於譬喻,为显因义故,比度非无义。」谓三相因中,已说所立性与因言,故为显示因之余相,故说喻言,亦有意义。若如是者,「成因系属故,说二譬喻者,喻应为别有。」若因言唯说宗法性,为成立因余相故,当别说喻支。亦非如是。「别则同世间」。如是则如同世间(所计量式)之喻与因无系也。「彼等说喻时,但说诸同法。」谓世间人说譬喻时,唯显示同法,如云所作性故。「舍能立所立」。谓彼量式中,无有所说「能立所立之因」。「成单纯比度」。以彼量式未说为因义故(单纯比度即与因无关系之喻。比度即喻之异名)。唯显比度所立。如说:彼如瓶,所作性故无常。若谓由异法宣说能立所立者,彼亦不然。以彼异法亦不能显示能立所立之因。何以故?以彼亦「为非遮比度,彼异法量式,异品同时说。」谓彼亦只说於常住见非所作。如世间人将非所作性与常住性,显示同时成立也。(意谓若说「所立无处因定非有」,则显因义。若仅说「常住见非所作」,只说明二事同时有,不能表示因义。第一句「为非遮比度」,义尚不明,尚须研究。)遮者,为遮常住与比度(此说:为遮常喻,与颂文相返)。如是此中,若离因义别说喻者,当唯说喻,如世间说。若谓虽未说因,然由说喻亦能摄持所立也。彼亦不然。彼中亦「若宣说返者,或立所立因,或是彼差别,同说应无穷」。(信慧译为:「俱因,唯所立,或彼差别喻,其喻应无穷,异品当无返。」)若如是比度者,如说:如瓶所作性故无常,如是声亦尔。此则成为说瓶是无常。亦不成显示声之决定。若谓:是说如瓶等无常,非如虚空常。唯比度所立者。此则是显从虚空等返之所作性。若谓:比度所立差别,无常如瓶等者。如是则是说从衣等返之所作性。非与一切所立相应。亦与宗义不相系属。唯以无常为宗故。如是比度义皆不应理。(上说三种立喻皆不应理:一、给有因之宗为喻,二、给唯所立宗为喻,三、给宗之差别为喻。如说瓶是所作性故无常,则是立瓶为无常,应更举喻。其喻之无常,复应更举喻。所说相同故便成无穷。此诸喻亦不能遣其异品有,故信慧译文较善。)若谓因唯是宗法性故,喻应离因别有也。若尔,亦「唯宗法是因,有误亦应成。」则诸似因亦应成因。「俱说不成者」。设作是思,若唯说同法喻,由彼容有错误之时机,以於异品亦容有故。若唯说异法唯无,於彼当成不共因。若俱说二喻,则过非有也。曰:彼亦有过。「九中俱亦有」。九种宗法中,初三及末三之第三因(即第三句与第九句),虽皆说二喻,仍容有错误也。已释譬喻。
(二)说似喻
无因所立二 异品未作无 随行倒二种
无随行亦似 无因等无喻 随行颠倒等
未说系属故 非有系比度 是中间颂
其似喻中言无因者,如云:声常,非所触故,如极微尘。言无所立者,如云:如业。言无二者,如云:如瓶。其於异品转者,如说凡诸无常,彼非所触,如现见业,如极微尘,如虚空等。此等诸同法喻,若与所立法相系属者,当各各说彼极成法。若对不许虚空等常法者,则有法不成,无二中摄。随行颠倒者,诸同法喻,如云:诸无常者皆勤勇所发性,犹如瓶等(倒合)。诸异法喻,如云:诸非勤勇所发性,见皆是常,犹如虚空(倒离)。若都不说随行,唯说因与所立义,及彼异法同时有,如云:勤勇所发故无常,常故非勤勇所发,如瓶与虚空(此是无合无离)。有说双具合离者即是譬喻。其二随行颠倒者亦说为似喻。此复摄颂云:「无因等无喻,随行颠倒等,未说系属故,非有系比度。」(无喻应为非喻)
二、破异执。分三:(一)破《论轨》,(二)破正理派,(三)破胜论派。今(一)破《论轨》。《论轨》中说:「决定显示彼等系属者,是为譬喻。如说瓶等。」此叙计。下破云:
不应说彼等 非互所立破 亦非唯同法
显示其俱行 若义亦说余 不应说异品
若异品显示 无不生系属 不取所立者
则应全非有 由彼成余故 即由显能立
应得非乐常 非唯一喻过 如前已宣说
何为不显示系属者?如云:诸勤勇所发,彼即无常。如是言如瓶等,亦不应理。以所显示非譬喻故,唯以尔许,不能显示无则不生故。复次,「不应说彼等」。何以故?「非互所立故」。若二俱有无则不生之系属者,如说勤勇所发故无常。如是亦应说,无常故勤勇所发。是故应说,是显示因系属於宗。「亦非唯同法,显示其俱行。」唯依无常性,非能显示因不错乱。「若义亦说余」。若谓说诸勤勇所发,彼即无常。义势亦说於常非有者。如是则「不应说异品」。若以义了知成立所立者,则说因与异品无则不生之系属,复何所为?「若异品显示,无不生系属,不取所立者,则应全非有。」若由表门显示常住非勤勇所发,即能成立勤勇所发是无常者,则不舍少许也。何以故?「以彼成余故」。若非所立宗,由彼常住非勤勇所发性能成立故,则此勤勇所发成立无常,无少许所作也。「即由显能立,应得非乐常。」若常性与非勤勇所发,由表诠门能显无则不生者,彼则定应许为常住。非勤勇所发与常住,亦应互成无则不生也。如说常故非勤勇所发,如是亦应说非勤勇所发故常。以显示彼与异品互相系属故。如是亦非所乐,以彼与异品,无则不生之系属非有。以於二者非有无则不生之系属,故不应说彼与异品之系属也。如云:「如觉性、瓶性,说为不极成性之喻。」此中是唯说系属之喻故,是为成立所定说义。故似喻性不应道理。彼是说「诸常住者彼非所触。」此是似喻,以非能显诸非所触(与常住)无则不生故。(如云:「声是常,非所触故,如觉、如瓶。」其觉喻,所立法常性不极成,即前似喻中无所立者。瓶喻,所立法常与能立因非所触,俱不极成,即似喻中无二者。若不与宗因相违,则不能说明是否似喻。)「非唯一喻过,如前已宣说。」非唯一不成义者是似喻过。如前已说。(倒合离等皆是喻过)
(二)破正理派
诸正理派者说:「由所立同法,通达彼法之喻,是为说喻。由彼相违,是颠倒喻。」此叙计。下破执:
能了不见彼 俱说应无义 异门余成故 不合所立法 观待於说喻 言如是结合
於所立如是 结合不应理 总唯说为因 别依自随行 非具对治品 别门亦应尔
此亦若离因义,喻别有者,则不应说喻定系属於因义。如是言所作性故无常,犹如虚空。亦应成喻。故所立之异法、同法,於有性及所闻性等亦皆容有。复次,若喻由前简别,则普取所立之同法与异法。「於了不见彼」。以不说外义之喻,言了解所立法,应亦不能通达彼法也。若谓通达彼法,於因等後为简别者,如是亦「俱说应无义」。则言「通达彼法之喻」,如是俱说应全无义。云何无义?以言通达彼法者,由成就同法,义得成就所立与彼相违法。除此无余通达彼法。言譬喻者,亦是说具彼极成之法,谓於何义是与世间假立之觉不同(信慧译为:与世间觉相同。较妥)之喻。且说通达彼法(为喻),不应道理。以「异门故」。以一切支皆是通达所立法之异门。故不能得彼也(信慧译为非得彼功能。意谓喻无能通达彼法)。故应说一,谓由所立同法,或由异法,成立彼故。除此无余能通达彼法者故。又若谓:言由所立同法,通达彼法者,是所立有法之增语者。如是亦由二者成为有法,非由说了达义也。若汝谓由成就所立与能立法是喻义者,则虽成就二法,由语义结,亦不能通达所立之义,前已说讫。此中亦唯以能立而比度,则所立法亦应说无穷。说喻之果亦非为立已成之法。何以故?以「余成故」。谓果由能显因亦如是成故。否则此中由同法喻之所成办,则非是果。余者有说:通达彼法,是喻之喻。彼亦「不合所立法」。亦声,谓所立同法,与异法亦尔,「能了不见彼」故。问於何、由何、何者、何事不合所立法耶?谓於此所说同法喻。由喻、所立之所作性等,不应合於同法。由瓶者,谓所立之所作性等为同法,是由通达瓶之所立法、能作所作之关系,非由有余法而为所立同法也。彼二句语亦由显示义之喻故,失坏语支。故喻非理。「观待於说喻,言如是结合。於所立如是,结合不应理。」此中言如是者,随总结合,或别结合。皆不应理。一切之总,不能言如是故。若谓:且结合说,所作性如瓶;不结合说,如虚空等非所作性。曰:「总唯说为因」。总谓所作性故。唯如是说,言声之有系属故。喻与所立非是一义,言如是成无常性,不与外义相结合。不尔,应成无差别之总也。若谓:成立所作性,是与差别结合。谓此所作如瓶,非如衣等。彼亦非理。何以故?「别依自随行」。决定依自者,谓是差别,非如瓶等,所作从非声发故。如是亦无结合(意谓别则瓶之所作与声之所作不同。瓶是从泥团等生,声是从颚齿等生,各依自转。法喻不能结合也)。异法合者,如说:非如虚空非所作性。若谓二遮,是唯遮所作性者,则不成为彼因义。若谓不遮所作性,是为遮与彼俱行之常者。亦非如是。何以故?「非具对治品」。未说因性是说所作之总,由有所作法,则非有对治品之时机。若为遮彼结合异法,为遮非所作俱行之常,亦未说结合。由是亦非具足对治品。由同法门亦无以所作性通达无常性。其具有彼对治品常性,由何能遮?若谓常性不极成故,唯由异法能遮常性者,如是则「别门亦应尔」。若不说同法,由差别门,亦应能遮彼法对治品俱行。如说:是所闻故,声是无常。瓶等无常,由与非所闻俱行,遮无常故,应成非所乐之常性。由成立无常性相同故,此中亦应成常性,言勤勇所发故,犹如电等。由於同法(似是异法),此中全不应理。何以故?由非如虚空非所作性,故彼非常。非唯非所作,为常性因,以由无彼不成为常(此句似有误)。无常性因,非质碍等,由无彼故亦非能遮无常性。虚空观待语义理可结合。何以故?以非所作性以外之常,无有少许。犹如虚空。於无常性,亦说如瓶,故是无常。如是结合亦不应理。(以上诸文是破合支)於结中不说重述。彼非别支,不应宣说。(此文似有误。信慧译为「结由重言,非是余支,故结非理。」)(原意似是说:结支是重述宗义,故非别支。)
(三)破胜论派
诸胜论者说:「二俱极成者为喻」。对彼亦云:
说虚空喻式 或非语一分 不说随行相
彼是喻影像 能立结合义 自续亦无义
言俱极成者,若谓宗因於虚空极成,以是彼德故。则一切皆虚空成喻。若谓所立法於何成就,彼即喻者,则语支分不应道理。「不说随行相,彼是喻影像。」若不显示因与所立之随行,彼即似喻。二者之喻如前配说。「能立结合义,自续亦无义。」若喻是自续(即自在义)者,则应说非因义之一分也。由是则能立非有。亦非结合之义。如前已说。
(本品释文过略,与信慧译本出入亦多。须更研究。如得西藏大德的注释,当详加校订。)
集量论略解观喻似喻品第四终
更新于:6天前译文
中国现代法尊法师译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集量论》是印度陈那的集大成之作,共有250颂,在唐时有义净的译本(早佚),1928年吕澂根据西藏奈旦版的“金本”和曲尼版的“宝本”,“对勘二本,折衷文义,期得其真”,在《内学》第四辑发表了《集量论释略抄》,但那是很简要的一个本子。法尊法师的编译,依据德格版的持财护与雅玛参贾的藏文本,并参考北京版的金铠与信慧译本,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将《集量论》翻译了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法尊法师还对两种藏译本的同异、优劣作了一定的考订辨证。法尊法师在本书中对陈那的释文详加串解,并参照《因明正理门论》等汉文佛典,随处附注,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