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集量论略解 > 法尊

集量论略解卷二

2024-10-02 〔集量论略解〕 法尊 卷二 法尊 集量论略解

自义比量品

次解自义比量品。分二:一立自宗,二破异执。

初又分二:一、总说比量,二、别说自义比量。

今一、总说比量:

言「比量二」者,谓比量有自义比量与他义比量。下各别解释,分为二品。

二、别说自义比量。有二:(一)说比量义,(二)辨比量支。今(一)说比量义(细科从略):

自义

三相因见义  果如前境及  性不同彼二  自相非所显  所取异是余  见等门显示

非诠说自性  由名了知故  显示余行相  是二种意识  亦见非总故  非尔表总故

以信语能立  亦障碍所余  若谓成不异  否异亦有故  信语不欺诳  同故即比量

言「自义」者,谓自义比量。其定义,谓由具足三相之因,观见所欲比度之义。因三相如下文广说。其量果亦如前现量品所说。由所取、能取二相二种了解而明量果。若尔二者,有何差别?曰:由「境及性不同。彼二。」现量之境,谓自相;比量之境,谓共相。前品已说。现量之自性是无分别觉,比量之自性是有分别觉。问:何故比量分二,非现量耶?曰:此亦由所取境各异故。现量之境是自相,「自相非所显」。故不可分为二也。若现量之境义,能施设名言,即由彼声,应成比量。故现量之自相境,不可以名言也。或曰:於现量之境义,亦见有比量转。如由色比所触也。曰:虽有见此,然比量趣彼义,非如现量。「是余」。是由先见为因,乃比度所触。谓於彼色,舍离现量行相,由色之总比度触之总。其现触之差别,非可显示故。是故二量之所行境,非是一也。若谓:如於见等,说名见等故。如何说现量境,不可显示耶?曰:此不相违。「见等门显示,非诠说自性。」此仅由见、闻、觉、知等因由门,诠说彼义。非由自性诠说。谓於眼识所见之义,次由意识了知为青,说此是青。(此段文,信慧译为他问:「唯於眼识所见之义,次由意识了知为青,说此是青。」即是比量亦能缘自相境之意。次答文为:虽同缘一色,但眼识现量是缘其自相,意识比量是由名了知,但缘共相,即余行相也。)此复,「由名了知故,显示余行相,是二种意识。」(自了知即自义比量,宣说即他义比量。)谓先由眼识领受遮非青义(遮其非青,返诠是青)。次由意识得知是青,立青名言。故说二种意识。前云:「自相非所显」,故所了解之体性即自相,是现量之境。其总相乃比量之境,为言说所说。若谓:不应说一切比量皆是共相有境(皆缘共相)。何以故?「亦见非总故。」言非总者,谓所见风等自性,由触等比度也。如云:所触者,非所见之触等。曰:「非尔,表总故。」非是比度彼风等。以是表示为触等功德之所依故。或非比度,风等自性差别,仅是於彼实之总,表示为触等之所依实故。若谓:由一切之後成。(按:本论中无此颂。)谓排除一切之後,即成比度风等自性。如云:所触者,非所见之触等。曰:不尔。彼有不成故。遮返亦同故。若风等成就者,不返,亦有。(余本为:返则非有。意谓若成就有,则应永无非有也。)舍弃由与功德差别系属比度功德之总,而以功德之差别比度实之差别。此是不能成立为有也。(触是德句之差别,风是实句之差别。以有触而比度有风,是错误,不能成立。按比度有理,以狭证宽,不能以宽证狭。以有别德可比有总德,以有德可比有实,以德依实故。然不能比某一别实,除非是唯一所依之实。但触属多种实,不能比度定有风也。)遮返亦同故者,谓若遮触,非地等所有,则亦能遮非风所有。不见功德之差别。谓是风所有,非地等所有也。若唯以不见,而遮见故,亦不应理。唯以可见有对有碍,比度意之功德故(意德是无触),不能成立必无所触。要由可见比可见故,由不可见比不可见故。其所触者,唯是可见也。又彼功德属多法故,此当属谁,成为疑因。故遮一切,比度有风,不应道理。复次,「以信语能立,亦障碍所余。」谓此若比度实总已,舍弃比度於彼有。(以有触德,比度有实已,不进而比度有风。)而改以信解语量,遮於余实有,而成立於风有。若是风有,如是亦定余有。是故说有风等,唯由教成立耳。「若谓成不异」者,谓若说:教与比量等,成不异故,比量亦应缘自相境者。曰:「否。异亦有故。」有说:由是世间所共许故,不应更说譬喻。是为声教异於比度之差别。如是若由共许故不应说譬喻者,如由烟比火,有义之比量,亦应成为声量也。余有说:声量是将声义计为不异,非直比度其义,是其差别(意为比量则比度实义也)。若尔,声计为不异,当说如何比度其义。若谓树声所诠义,即实声已了之义,非是余义。然由异门,了知从非实返。虽由树声,已能了知从非实返,然是由义了知,非由声了知也。若尔,则除树等词外,余声亦应说为量。以作用声,亦能由义,了知彼义也。(即不说彼名,以义了知彼义。如不说实名,以树声了知是实。如是不说树名,以杨柳等声,亦能了知是树也。)又有说:唯语是声,唯由彼声自性,了达义故。是为声量与比量之差异。此中意说:离声之因,是为比量。声量无有系属,其不共境,当以二相比度观察,谓可见义与不见义。於可见义,谓显示其名。於不见义,则唯是分别,非能了达义之差别(即说声量亦不能缘自相也)。若天趣等声,不能诠唯义者(意谓说天趣等极不现见事之言教,若不能诠说天趣等事),如何成为比量耶?曰:「信语不欺诳,同故,即比量。」谓受持可信解之语言,亦不欺诳相同故,即说为比量。(对於超越根境之极不现事,唯依可信解之圣言量,乃能了知。非是现、比二量之境故。由信受彼言教,依之修行,即能得彼果,全无欺诳。故说彼言教亦是比量。非彼言教能诠彼事自相也。)如说:诸名业之义,以现量为先故。此等亦当破比度最胜等自性。是故比量之境,非是自相。

(二)辨比量支。分二:(1)能比支,(2)所比支。初又有二:甲、说三相正因,乙、说缺相似因。今甲:

所比同品有  於无性为无

此亦得能知  依能知时故

言「所比」者,谓由法差别之有法。若以现量或以比量见彼之後,於彼同类,亦以总相理,於一切品或於一分,成立为有。何以故?以说「唯同品有」,用指定故。而不应说:「同品唯有」故。次说「於无性为无」者,重为决定彼义。於无性处唯为无性。非於所余,亦非於相违。(唯无所立名为异品。非说余法或相违法名为异品。)言於所立同类有、及於无(异品)无性。此等是说,由三相因了达有因也。若谓应说能知。曰:不须别说。何以故?曰:「此亦得能知。」既未宣说,如何得耶?曰:「依能知时故。」此中说因,是依能知而说故。此复知者(能知因),要待了知自体,方是能知之因。非如作者(能作者),不待作成故。(故说能知之因时,即亦义说能知之智也。)若三相成就,即说为正因。

乙、说缺相似因

一一二二相  非因义义知  声常所作故

有身非量故  非身所闻故  眼取故无常

其有一相者,谓若因於所比有(即宗法性),於同品无,於彼无(异品)非无。如立声常,所作性故。又於同品有,於所比无,於彼无非无。如立声常,以有身故(有质碍故)。又於彼无为无,於所比无,於同品亦无。如立声常,非所量故。有二相者,谓若因於所比有,於同品亦有,於彼无非无。如立声常,非有身故(无质碍故)。又於所比有,於彼无无,於同品非有。如立声常,所闻性故。又於同品有,於彼无无,於所比亦无。如立声无常,眼所取故。当知此等以义了知非是因义,即成立为六种似因。

(乙)所比支。分二:甲、正说,乙、释疑。今甲、正说:

有许因不乱  余法为所比  法有法成故  有许系所比

因於法已成  彼比何余法  如是何不许  有法即所比

系属非有二  如是成六声  不说义说故  非此因系属

因无错乱者  从法於余显  彼成则了解  具彼之有法

有说:现见烟与火俱转,非与有火之地方俱转。故唯火是烟所比度。「法有法成故,有许系所比。」有余者说:火与地方,皆是世间已极成性,故火与地方皆非所比。唯彼系属是烟所比。且答初说曰:「因於法已成,彼比何余法。」若於火余法,有烟因可得者,则彼烟因复当比何法?若谓由火与烟系属何义,即忆念彼者。「如是何不许,有法即所比。」若由於火系属之地方有烟可得而比度者,何故不许彼火相应之地方即所比耶?非不了知彼处有火也。次答说彼等系属是所比者,曰:「系属非有二」。若处有烟,则彼处有火。如是言说。非说有火或烟之系属等(非说於系属有火及烟)。复次,「如是成六声」。若以系属为所比者,则有系属之火应说为此处有火之系属。得第六转声。非说於此处有火也。若说於此火系属(或系属於此火),是以初转声说。「不说」。谓不说自法之系属,故非如是比度也。若谓「义说故。」由说:於此火,其义已说系属者。曰:由前所说道理,即知彼非烟之所比故。「非此因系属」。谓此因与无则不生之系属,非所显示。於火则尔。若谓无过,如火、烟相应之地方与无则不生之系属,非所显示。然彼是所比。如是於系属亦应尔。曰:应舍彼建立。何以故?曰:「因无错乱者,从法、於余显,彼成、则了解,具彼之有法。」谓火与烟,无则不生之系属,要先於余处显示之後(先在余处见到火与烟无则不生之关系),次於别处,虽唯见有烟,以若处有烟,则彼处有火。亦能显示成立有火。若不尔者,不能显示各别余处,所立火与烟,无则不生也。(若先未於余处成立其不错乱之关系,则不能於此处见烟即知有火。)故是显示共同所依。以说:若处有烟,则彼处有火故。是故其因,与法之不错乱,先於余处显示极为应理。故唯法,非是所立。系属亦非所立。所立(即所比度事)乃以法简别之有法(如成立「声是无常」、「某处有火」。非但成立「无常」与「有火」也)。

乙、释疑。分二:子、释能比、所比疑,丑、释和合系属疑。初又分二:一、分释,B、摄颂。今A、分释:

於因随显法  余观察亦转  因於多法义  非了达一切  决知所系属  能得离余法

由德香妙香  彼差别次第  遮其非实等  渐达青莲等  若谓如现见  因由表门转

应一切不知  或应知一切  若谓由总者  彼亦应成余  未见所依故  不见无异一

如此少分理  不成於有因  彼法虽众多  余者是能得

若因能比度所立法者,是否能比一切法差别耶?曰:不尔。彼因只能成立其关系不错乱者。故因於所立法,尚须观察。以彼极成之有法,有多种法义。其因非能成立彼一切差别义皆能了知。故曰:「於因随显法,余观察亦转。因於多法义,非了达一切。」不了达何等?曰:如以烟比知有火时,不能比知火之燃烧情况及热度等诸差别义,於彼有错乱故。若尔,能比知何义?曰:「决知所系属,能得离余法。」谓除所系属者外,余则非火。其实性、德性等,此等唯能得从非实等返。如火唯得从非火返自系属法。如是此亦於一切非火处不见,於余则见也。「由德、香、妙香,彼差别、次第,遮其非实等,渐达青莲等。」其中由功德性,从非实返(即遮非实。余亦例知)。香性从非地实返,妙香性从恶香总返,妙香之差别(殊特妙香),从非青莲等返。一一通达也。(此皆说明:比量等心,是遮余而缘境。)若非尔者,「若谓如现见,因由表门转,应一切不知,或应知一切。」若如於火见烟,後时亦如是转者,则终不能了达。如不见一切火,亦应不了达此火。(总之,以表相缘境,一缘则一切缘,一不缘则一切不缘。都不简别。)若如所见而了达者,则於明了、猛利(炽热)等差别,亦应了达也。若遮其非火,以总相转者,则表相门转,亦应以彼总相而观,非以别相观也。「若谓由总者,彼亦应成余,未见所依故,不见无异一。」若谓离火,有余火性是为总者,彼且非有(离火无余火性)。假使是有,亦无可见。以未见一切所依故(各别火),则由多法所成之二等共法(总)必定非有。诸见总而取者与未取所依者,亦应相同也。(未取别法所依,则必不取能依之总。)若谓取一所依,亦即取一切者(另本为:所一总依,即取一切),彼如所依亦应成多。此复所比量者,唯由少分了达。「如此少分理,不成於有因,彼法虽众多,余者是能得。」(第二句按注释义,应为「而了达有因」。「不成於有因」,不好解。)谓烟唯少分,是从火不错乱。烟性及灰色性(即烟色)等,是能得彼火者。(即唯烟及烟的别法等,能证有火。)非实性等,有错乱故。(实性等宽,不能为因,证明有火。)(狭因能成宽宗,宽因不能成狭宗。犯不定过。)

B、摄颂

诸有因系属  有因是所解  差别非所解  於彼错乱故

有因随系义  所解非彼别 於彼了解者  了解错乱故

(有因即宗,彼之系属,即彼之总法,如实等,转宗犹宽。如是有因,是此中之所了解,即所比知法,其有因之差别,如火之热等,则非此因之所了解。烟因於彼差别法,有错乱故。第二颂义亦相同,有重复之过。信慧释初颂说:有因之总,是因所了解;其差别,则非因之所解。次颂说:因所系属义,即因之总法,非能了解有因,即非正因。如所作性之实等。其因之差别义,则是能了解之正因。初颂说宗之总别。次颂说因之总别。似较正确。)

丑、释和合系属疑。分二:A、析疑,B、摄颂。今初:

系属虽住二  是因有因俱  如所依能依  非如和合性

因唯有有因  余唯有因有  因有因系定  彼违返而住

许因之周遍  彼分是有因  能遍非能了  如有角於牛

所破各无乱  是观待系属  故因於有因  虽遍非作者

若谓系属,如和合性,俱与二者系属故。有因之法,亦应为因,因亦应为有因法者。曰:非尔。系属虽通二处,然因与有因俱时而住,是如能依、所依,各别决定。能依非所依,所依亦非能依。唯由系属,非能成为所依、能依法,或与能、所依法相共同处。如是亦不成为因与有因也。(要是能依、所依之关系,方成为因与有因。余则全无成为因与有因之理也。)其和合性(外道所计),如与一法相系,与第二法亦唯如是相系,都无差别。故彼和合性与此系属,并不相同。(系属是:火无则烟不生,非烟无则火不生。再者,外道计和合性,是离所和合法,别有实体。佛教所说之系属,是依所系法两不相离,假说系属,并无实体。)言「因唯有有因」者,谓因皆有有因之宗,即说因宗所随。无有无宗法之因也。其唯火所有之烟,亦能了解火之实等。其火之光明与猛利等则非所了解。故「因唯有有因」。有因宗之外,则无彼因。无火则无烟,故烟唯属於火也。(颂说「余唯有因有」,「余」仍指因法。)又如烟性是能了因,其烟之灰相等亦是能了因。其实性等,则非能了(宽故)。其外计之和合性,则违反因与有因之系属决定,颠倒而住。若谓因亦可为有因,如所作性与无常性者。曰:「许因之周遍,彼分是有因,能遍非能了,如有角於牛」。虽亦有唯由少分成为因有因者,然非以彼因遍彼宗之理,成为因之支分(不以此为因之条件)。喻如有角虽遍於牛,非以彼能了解牛,而以牛能了解彼能遍也。何以故?曰:「所破各无乱,是观待系属,故因於有因,虽遍非作者」。所作性虽遍无常,然由破其常性而能了解。无常是无常,虽遍所作,然由破其非作而能了解所作。由所作性遍无常义,则非有非所作位。故由无常於所作性,破非所作,成所了解,非是能了。

B、摄颂

所作遍坏灭  非是非所作  由所作义显

非遍於非常  有角遍於牛  遮於非有角

如有角遍牛  非遮遣牛义  是中间二颂

(此二颂信慧译为:

作性遍坏灭  故非非所作  遍故所作义  未说非无常

有角遍於牛  能遮非有角 有角性遍牛  非遮非牛义)

所作性因与无常宗,宽狭相等,亦能遮遣无常中有非所作性,「由所作性义,非遍於非常。」「非遍」二字似有误。信慧译为「遍故,所作义,未说非无常。」由所作性遍於无常,亦不显非无常。即说无常也。第二颂末句,两译都通。由有角义宽,既不遮牛义,亦不能遣非牛义。更须研究。

二、破异执。分五:一破《论轨》所说。《论轨》中说:「见无则不生义,了知彼义,即是比量。」此叙异计义。下逐次破执:

若见无不生  许唯自行相  不说了知彼  若说於余者  为如何於何  若於所成义

何须无不生  见烟等火等  了何余所比  法义有众多  了彼如何说

若谓见无则不生,许唯见无则不生者,则不应说了知彼。若谓此说了知彼,亦说於余者,则如何说,於何见,均未说明也。若谓於余处见无则不生义者,则当说见此。「若於所成义」,若增说义字,由是所成立时,故见所成立何义,即许彼是比量者。如是则「何须无不生」,谓前说无则不生,後亦有彼。前说见无则不生义,後了知彼比度彼故(意谓前後不须都说也)。「见烟等火等,了余何所比。」所比度性,除於火等见烟等譬喻外,复说余何所比义,由无则不生,而了知彼耶?「法义有众多,了彼如何说。」法之义既有众多,何者是烟所了分?烟亦由何分令其显了?皆未宣说也。

二、破正理派执

诸正理派者说:「彼前行之比量有三种,谓具前者、具余者,见总者(亦可译为前者相应、余者相应、见总者)。」此叙外计。下逐次破:

系属非根取  此说具前者  皆有故非如  错乱故非具  具余亦或如  由余系不知

非由於具余  由余系不知  见总亦如是  不得其余果  若因智是量  差别亦不成

此中且说:现量前行,不应正理。何以故?曰:「系属非根取」。谓因与有因之系属,非根识境。因与有因亦非现量。如何能说彼前行者,是为比量?言「具前者」,为由与前相应,言如前者,成为如声?或谓此中由有前法,故说具彼,而成具声?彼有何过?曰:「皆有故非如」。谓如比量能缘系属而领受,後时之因亦能缘所比也。亦不应说:如彼一法前行。由余系属,亦能缘谓此如前者也。由彼未见故,未见之比量,不应说如声。「错乱故非具」。若谓能具者,说前者於此有。谓果能具前因者,则知彼境之智,亦应成具前者。於因了知果,如是错乱故,非是能量。即使有因,亦容有障碍故,余因容未会故,亦不生果。如是且说具前者不应道理。「具余亦或如」,谓或如余。若如彼者,则与後现量其境相同之识,亦应如余。彼亦错乱故,非是能量。唯色相同,非决定有味亦相同。如是言如余之如声,亦不应说。「由余系不知,非由於具余。」若由因具余果故为具余者,则彼之智亦应成具余。如是若未取果,则不能取无则不生之系而比度其因者,然亦见彼。如是由所作等亦应不能比度无常。如前所说诸比量,应不能了达系属,应说「由余系不知」,以未见後者故。应以因等之系属,能比度果等行相之识生。以唯由系属门,能生因与有因之智,及一切种一切体性,皆是因果种。如是具前与具余者皆不应理。「见总亦如是。」此亦是由因果之系属,比度极不现境故。(此谓如具前、具余,皆有过失。见总之比量亦如是有过。以是由因果系属比度极不现境故。)若一切比量智是能量者,则於所量,「不得其余果」。因无果是量,不应道理。以作者与所作业,是有果故。「若因智是量」者,此意谓因智是能量,比智是量果。此亦非理。彼非由异境。於余境为能量,於余境为量果,此事非有,如前已说。若因智是能量者,「差别亦不成」。前说:比量有具前者与具余者。此等有因之差别不得成立。以因为境故。诸说:唯具前比量成为三种,缘三世境故。此决定词(唯字)不应道理。一切比量皆於三世境转,以说:三世者故。言「如」者品,未说系属,分为三种不应道理,如是比量即亦破除。(正理派之三种比量,即以前因比後果,以後果比前因,以因果比不现事。若计比智为能量,则无量果。若计因智为能量,则二智异境。皆成过失。)

三、破胜论派执

诸胜论者说:「此是此之果,因、系属,集於一义,及相违者,彼等皆从因生。」此叙外计。下破:

於因果破无  相应知无成  具二故非异  火与烟相应  非由於少分  烟一切能了

火别成所了  合等亦如是  相违亦有故  因余总非因  别亦非有因  如余则一切

成能了所了  是为摄颂

纵观处与时  不能了知因  系属无别故  余有故非二  相违则非因  无系非因觉

说从因生故  非说皆是因  成立有系念  果等经未表  最後非能显  无义余亦成

初句「於因果破无」,释中为「从因果无成」。信慧译为「因果已破故」。此是说,如前破正理派具前、具余之比量时所说之理,亦破此中所说之因果比量也。彼说:系属有二,谓相应与和合。此复如火与烟,及牛与角也。此中且说:相应不成,「相应知无成」。即不知相应,唯由忆念无则不生之关系亦能见故。(信慧译为「非具,知成故」,谓非相应,以不知相应亦能成知故)。於了知火,若不取系属,显示所量之因由,不应道理。唯由知因,能了知故。若谓相应是比度之因者,则火亦应成烟智之因,「具二故」。以相应,俱与火、烟二者相应故。二者俱应成为能显。若谓:於热铁丸与红火炭位,亦见有无烟之火。若有一例外,即不成正因。以说犹豫即非因。由此例外故,火非能比之因。故火非必与烟相应,烟则必与火相应。彼亦非理。何以故?「非异」故。以彼相应非有差异。如於一法,於第二法亦如是故。(相应既能以烟比火,则亦应以火比烟。相应无异故。)若一非因(火不为因比烟),不应道理。若不取同时系属,则由何观察不正因之错乱?若如无则不生之系属者,则非二俱为因,唯一是因,极应道理。又「火与烟相应,非由於少分,烟一切能了,火别成所了」。(初句释中为:「火相应之烟。」)此说火与之系属是相应者。即以烟比火,应非由少分比度,应烟之一切分皆是能比度,乃至烟之实性等亦应是能了之因,以无非相应故。又火之猛烈明显等差别,亦应皆成所了之宗。一切本性皆是相应故。如相应有过失,「合等亦如是」。谓计和合为系属亦有过失。牛与有角,亦非能比、所比。或黄牛等别相亦应是所比,有角之总等亦应是能比也。如是,集於一义,亦不应理,如和合说。(如集於一体之头足等,并非能比、所比也。)「相违亦有故」。谓计相违比量,亦有彼过失。如何有耶?曰:即不现成之四大种,亦应说因与有因(能比、所比)。如是已现成之别与总亦应说互为因与有因,以彼等部分,未有不相违者故。又摄颂曰:「因余总非因,别亦非有因。如余则一切,成能了所了」。此结上来所说义。谓因如烟,其余总,如计烟之实性、德性等,非是能比之因。其所比宗之差别,如火之猛烈、热等,非是所比有因。若如余胜论所计,则一切因果等法,皆应成为能了之因与所了之有因,无差别故。

又若相应是能比之因者,则应唯由相应便能了解所比。以余无了知因与有因之功能故。於和合等亦应如是说。

若谓:此中非是以烟,唯成立火有,以彼已成故。应显:凡有烟处,彼火相应。若不尔者,言此中者则无义故。如是亦不应说:火亦比烟,或亦火之猛烈等者。若如是者,应宗一分为因也。(按:《理门论》中,先外问云:「如以烟立火,或以火立触,其义云何?」论主答曰:「今於此中,非以成立火触为宗,但为成立此相应物。若不尔者,依烟立火,依火立触,应成宗义一分为因。又於此中,非欲成立火触有性,共知有故。」)是故因与有因,决定非由相应,唯由无则不生故。「纵观处与时」。彼观待处,亦唯是无则不生。谓先於地方,见无火则烟不生故。观待时亦尔,如钻木位,若时无火,则尔时不生烟故。是故以烟比火之因,相应非有。和合亦非比度牛有角之因,非现见事故。纵有系属,亦「不能了知因」。未见系属,不许为能显。纵有和合,然了达者,是唯由见无则不生故。故唯此是因。外计集於一义,亦有二种,谓果与余果,因与余因。此亦喻如色与触、手与足等,对此亦应如是说。纵有系属,「不能了知因」。集於一义者,任於何处都不现见也。纵有集於一义,然了达者是唯由见无则不生故。此亦如以色比触,触亦应能显色。「系属无别故」。由集於一义性,无有差别。如由一说其错乱,则由系属,亦应非因也。诸说集於一处唯有二者,「余有故非二」。见因亦从因集於一义,果亦於果了知,如说未现(大种)及从未现。故说集於一义唯有二种。说决定词不应道理。外说:相违有四种,谓现见与不现见如是等。曰:此等一切「相违则非因」。如云风和合与降雨相违,此中降雨非因。然彼是无。不降雨与云风和合,相违非有。如是余亦应说。若谓因以了达为先故,未现前等之了达,则说非因。曰:彼非是因,「无系非因觉。」无系属故非是因觉。以於因觉,全无有因系属。太过失故。为系属义,经说:「此是此之因。」此唯说因,不应道理。何以故?以「说从因生故」。所比之智亦应非果。(若从因生,亦是因者,则所比智应非是果。)唯从说因之念,亦应能了解(忆念其因即应了解其宗)。是故观待忆念之因智,是从因生,非即是因。若谓由是因(能生因)故,说为因(能了因)者。谓於此因之差别(是此宗法能生因之差别),作为因(能了因)名,故如是说者。曰:彼亦非理。何以故?此中「非说皆是因」(非说一切能生因皆是能了因)。此中作者及一切能生,非皆是因(能了),以比量亦从彼言说生也。若不尔者,此中亦应说我及和合等(以外计我等皆是能生因故)。因智非比量之亲因,以有念间隔故。以是亲因非有。所言「因以了达为先故」,此中「成立有系念」,非成立有系属之了达。如说未成立即非因也。(外计:因以了达为先。其忆念系属在因智之後,故比量之亲因是念,非因智,更非彼了达也。)若谓唯一系属是比量之因者,如是则唯是论中所说。「果等经未表」。(此说:若唯以系属为比量之因,则果等应非比量之因。经应未说果等。唯是论中所说也。)若诸论中说云:因性、果性、变易性故。如是说云:於有非是因故。说为无常性与常性之因(能了)。非经所表。则由彼等中,果等随一皆非有也。若谓如何非有,其所显、能显,即因果事者。曰:若许唯能显为因者,则「最後非能显」。因之最後谓相应等,应非能显,以异於因故。复次:「无义、余亦成」。以余系属亦能了解彼义故。则说:此是此之能显。谓意识了达为彼比量之因,都无意义。故胜论派之比量,且难以成立也。

四、破数论派所说

诸数论者说:「且从一系属现量,增上成就者,是为比量。其系属有七种,彼等随一现量义增上义。非现量决定成就之因,是为比量。因智少有不定,不如其义。为简别故转趣後者。从现量之总中,由显其未决定之别义,而生起差别了解。一切皆是比量。」此即外计。下逐渐破。若如是计,说「从一现量」,不应道理。何以故?

唯观自义故  未知达彼故  无别非住二  彼无因有因  不说别从异

随行非他故  非他则非五  假使最胜分  亦非能生性  异亦非所生

从彼普得故  最胜等一等  诸异随行等  由何而摄持  故此非能显

如是财有财  亦皆非能显  余系表彼故  正说为无系  唯财有财等

是取有因者  除系余亦知  应一切能取  能显所显事  是一则非七

非比许是念  指定则非理  复说颂曰:  说七种系属  唯二种比量

前行比量三  此等何所摄  无果故非因  余系属非应  当说有观察

有亦有观故  由余亦成立  达顶髻义一  异名言非有  不知士夫义

谓现量「唯观自义故」。以牛等之总别,俱无耳等转故(现量唯缘自相)。若言许者,亦非尔。一切耳等转皆非现量。非如其义故。若谓此於现量之果,说名现量。言「从一现量」者,此中是说,现量之果意之转趣为现量。则彼之境亦成现量。故无过失。曰:此亦非理。现量唯观自义故。若现量俱以总别为境者,则应说:缘彼境之意转亦是现量。然於余境为量,於余境为果,无如是事,前已广说。於余境界立现量名言,亦不应理。其言:「一有系属现量」,为由何行相门而说?若谓由财等者,非尔。彼与有财相系属故。财与财主有系属故。财等随生之念则应无义。若由余行相者,未宣说也。若谓缘因相同者,非尔。若以不缘有系故,要先取所比上所有之因烟等,後方念彼无火等则不生也。如说:从财与有财等一系属,增上成就,是为比量者,不应道理。何以故?曰:「不知,达彼故」。即不了知财与有财等,由了知无则不生即能了解决定彼宗义故。若未缘系属,则非比量之因。唯有前智,乃是彼能知之因故。若谓一切决定观待财有财者,非有此不错乱,故当从系属比度也。见系属已,说是不错乱之比量,亦不应理。应唯彼即成能显故。若系属是比量之因者,应唯由彼相,便了知所比。若不尔者,因应无有能知之功能故。此中又应以火比烟,以系属「无别」故。(系属於火於烟,都无差别,既能以烟比火,故亦应以火比烟也。)无则不生,於火与烟等,则无彼系属之过失。何以故?曰:彼「非住二」故。唯烟是无火则不生,非火是无烟则不生。故无彼过。如是且说纵有彼等系属亦是因。能害所害之事,唯不系属。何以故?曰:「彼无因有因」。其能害所害,如鼬与蛇。彼等非因与有因。即使蛇胜鼬败,亦无相违。如是余亦应知。所言:能比因之系属,唯是彼等。作决定词。试问:若时以随行诸异,了解最胜等有性等,尔时由何系属而了解耶?若谓是因与有因者,此当观察。为是能生所生?抑是能显所显耶?若如初者,则随行非有,以有因是异性(即三十三谛),因是最胜。「不说别从异」。(不说从异,别有随行,为因也。)不应说离异之外,别有随行,为比知最胜等之因也。若谓无过,「随行非他故」。随行非离异是他者。曰:「非他则非五」。若不说随行,待异是他者,则不得成为相应等五种系属,以彼等无异故。「假使最胜分,亦非能生性,异亦非能生,从彼普得故」。谓能生所生事之系属,非由最胜等分。唯由有性等亦应能了达诸异也。(「从彼普得故」似说:从随行为因,应普得能生所生也。)「最胜等一等,诸异随行等,由何而摄持,故此非能显。」(最胜等之一性等,是由诸异之随行等而摄持了知。故非以此能生所生之系属而为显了。)何以故?以由诸异之随行体量等,能了知最胜与士夫(神我)。由彼即成立顶髻者之十义。故彼即能了达最胜有性等之因,非能生所生事也。如最胜有性等,与随行等,随顺成立。「如是财有财,亦皆非能显。余系表彼故,正说为无系。」由余系属一分成为因与有因,非由财与有财等。以一切种应成为能取所取,故财等任由何分,皆不见为能显。故由余系而说其义。复次,「唯财有财等,能取有因者,除系余亦知,应一切能取。」若由财分能显有财,了解有因者,则舍由系属门缘取,而由余因,非能诠说财义。否则极超出者,亦应由一切体性而能取有因也。如是且说:最胜与随行等,非是因与有因之能生所生事也。「能显所显事,是一、则非七。」若是能显所显事者,则从财有财等异,不应分为七种。若唯彼一种是能显,则诸余者应皆非能显。以与因有因异故。余系属可得者应成此之能显。故余能比之因,皆无意义。如前已说。亦不说是因与有因之事。何以故?唯能比之因是能显,非是有因,以有因是所显故。又谓:同行事之系属,谓最胜等与随行等。「是一则非七。」亦以此答之。若唯彼一同行,是无则不生者。则财与有财等,非同行故,应非比量也。若谓由同行事,有具余比量者,不尔,彼如何了知诸超根义。是故如是系属非比量之因。又说:比量有二种,谓见别与见总。曰:其中「非比许是念」,且不许见别者为比量。何以故?许彼是念故。以舍忆先所领受之念,系识不谓此即是彼,故非比量。又谓:见总有二种。此中随一或二,「指定则非理」。为如何指定?若谓:唯见总有二种者,则由因果等应无数数比度。若谓:见总唯有二种者,则财与有财同行,能害所害等系属,彼等初起应非比量。以彼等非因果初起,亦非取别故。复说颂曰:「说七种系属,唯二种比量。前行比量三,此等何所摄。」若谓财主是作者(因),财是所作(果),以是能取所取性故者,非尔,应无余系属故。若许一切皆是能知所知者,以皆是能饶益故,则不决定说云:此等二种,以「无果故」,言「见总有二种」,何是此语之果?若谓:於余亦有二种者,则应有多种也。又说:具前比量是有错乱者,亦不应理。以诸有系属者无错乱故。由於因容有障碍等,亦可无果故,由错乱故非是比量。若谓由是能比之因故,假说因为比量者,亦不应理。何以故?若错乱者「则非因」故。不能由彼比知彼义,则非彼义之因,是生疑之因故。故於此中假说为比量亦不应理。若谓於因虽容生果智,由了知因错乱故(信慧译为:由不知因错乱故),说为错乱者,彼亦非尔。以尔时非彼之因故。若时於彼,生不如义之过失,尔时即非彼之比量。若虽不具因与果智,要依赖不错乱者,则「余系属非应」。如是观待不错乱者,彼唯无则不生。故彼是比量之因,非与果系属。若谓:有观慧者之唯具余,乃是比量,余唯於因(能了)假说为比量者。如是则彼之一切比量,皆「应说有观察」。若谓现量,虽亦取总,然於义之差别不决定故。非唯具余者乃有观察,「有亦有观故。」即有因成立者,亦可观察,此由此成,或不成故。如江河充满,是不错乱。虽有观察,然非由能作所作,是由无则不生故。若谓唯由此具余见总比量,能正了知超根境者,此不应理。何以故?曰:「由余亦成立」。若时即由随行等,能数数了达最胜有性等,尔时由见差别,亦见能了知故,故指定非理也(不应指定唯由具余见总比量也)。复次,「达顶髻义一。」由具余比量之支分,了达最胜一有性,亦应正理。以彼事,性即是因故。若谓由异了达彼义,不应理者。曰:不尔,以从彼之随行等相异性,即是果故。「异名言非有。」若谓非离异法,别有随行等,即由随行等成立最胜一性等故,则具余之因,复何所了解耶?如是则不应说相应有五种。顶髻者亦非有十义也。复次:「不知士夫义」。士夫(神我)之有性,或多性,或异、或不异等,此一切种,比量皆不能知,以士夫非因故。如是应知诸数论者之比量不应道理。(数论所说七种系属:一、财与有财事,如王与奴,如最胜与神我;二、自性与转变事,如酪与乳,如自性与大等;三、果与因事,如车与支,如萨埵等转变为声等;四、因相与有因相事,如陶师与瓶,如神我与最胜转;五、支与有支事,如枝等与树,如声等与大种;六、俱行事,如鸳鸯,如萨埵等;七、所害与能害事,如蛇与鼬,如支与有支之萨埵等。每条二喻,一是世间喻,二是论中喻。五种相应,未见明文,尚待研究。顶髻十义:一、有性,二、一性,三、有义性,四、他义性,即为他所用,五、他性,六,非作者,七、合,八、离,九、多士夫,十、住。)(上文信慧译为:若谓无因果智,是观待错乱不错乱者。「不得余系属」。如是则若时唯待不错乱,尔时则是说唯无则不生,是比量之因,非因果之系属也。於具余者,亦非於比量有观察,乃於因也。若谓於因,假说比量者,如是亦言由总,亦现量与决定。彼中是说一切比量皆有观察,故非唯具余者方有观察也。「於有是此观」,於有因亦当观为成不成。喻如江河是水充满,然非无错乱。若谓唯此具余见总比量,是了达超根事之因者,彼决定词亦不应理,「由余亦成一」。若时以随行等,数数了达最胜有性等,尔时由见差别,亦见了达故。故决定词不应道理。复次,「彼能达散义」(顶髻义,此译为散义)。谓由具余比量,当能了达最胜唯一有性,以彼有性即是因故。彼亦唯由差别了达应理,非由彼之随行等,唯诸差别是果故。「非说即差别」。若谓离於诸差别随行等及最胜,一性等非他者。若如是者,则具余之因当说何所了达?以是不应说差别五共及零散十义也。复次,「都不达士夫」。士夫之有性、或多性、或异、或不异,具余比量皆不了知。士夫非因故。)

五、破观行派所说

诸观行者说:「比量等以现量为前行故。与彼相同,故经未说。诸作释者随顺语者之意乐,广为分别。」此叙外计。下逐次破:

现量前行故  比等经未说  则念欲及瞋  勤等应是量  释者从余书

摘出集一处  宣说比量等  非现量前行  具境无根觉  於境彼非有

具非比量因  有具由自体  非是能了达  非余亦非现  於何破比等  如是亦破彼

义二种一定  比量余虚妄  黑者家中无  非表於外有  然由家声义  了知此外有

其中言「现量前行故,比等经未说,则念、欲及瞋,勤等应是量。」若谓:由有现量前行,已知彼是量,故造语者未说比量等。若如是者,则忆念等亦应成余量,以是有现量前行故。若是「释者从余书,摘出集一处,宣说比量等,非现量前行。」言有现量前行者,若於系属或相应等,说为现量者,如有系属或二者,不应道理。「具境无根觉,於境彼非有」。诸根是缘不共境者如前已说。系属依於多法,如何成无分别根觉之境?有系属者,亦要取系属性,方为比量等所需。现量则非如是。诸作释者,多说差别比量,以说见总不见等故。其中和合、集於一义、相违及彼相应等,皆非现量,以彼许有相应之有系属者为现量故。告如是许曰:「具非比量因」。具(相应)非火与烟等比量,是二者之因无差别故。应了知一切,前已说讫。「有具由自体,非是能了达。」有具者由自体於任何比量,都不能饶益。「非余亦非现。」如彼了达,不能饶益比量,如是现量等亦尔,如前已说。此中不应宣说破除比量、随教(声量)、称量(喻量)等。何以故?曰:「於何破比等,如是亦破彼。」此中未少成立自许比量等,以未显示余系属故。此中少有所说,皆是胜论所许。故如破彼,当知亦破此。当说破除义解及无事解。且破义解:「义二种、一定,比量,余虚妄。」谓以义了解有二种:一、一向决定,二、非一向决定。其一向决定者,即是比量。一向决定了解者,如由煑熟,了知同器等食亦熟。彼由煑熟之因,能了知故,不异比量。「余虚妄」者,谓非一向决定之义了解者,非是定量,是疑因故。如云:勤勇所发故无常。若说:非勤勇所发故常者,即不决定。二破无事了解,如有说云:黑者不在家,即表在外。是无事量。曰:「黑者家中无,不表於外有,然由家声义,了知此外有。」此言黑者家中无,由家声之结合,以义了知黑者在外,非是由无了知也。若家与外俱无者,应唯说无。故以义了知在外,非余无事量。「能治品不成,说品为成就。」有说由破他品应许成立自品者,应知以此遣除,亦遣除也。已说自义比量。

集量论略解卷二终

更新于:10天前

译文

中国现代法尊法师译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集量论》是印度陈那的集大成之作,共有250颂,在唐时有义净的译本(早佚),1928年吕澂根据西藏奈旦版的“金本”和曲尼版的“宝本”,“对勘二本,折衷文义,期得其真”,在《内学》第四辑发表了《集量论释略抄》,但那是很简要的一个本子。法尊法师的编译,依据德格版的持财护与雅玛参贾的藏文本,并参考北京版的金铠与信慧译本,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将《集量论》翻译了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法尊法师还对两种藏译本的同异、优劣作了一定的考订辨证。法尊法师在本书中对陈那的释文详加串解,并参照《因明正理门论》等汉文佛典,随处附注,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基础介绍

法尊

法尊

集量论略解卷二,法尊,集量论略解法尊集量论略解卷二_《集量论》,自义比量品次解自义比量品。分二:一立自宗,二破异执。初又分二:一、总说比量,二、别说自义比量。今一、总说比量:言「比量二」者,谓比量有自义比量与他义比量。下各别解释,分为二品。二、别说自义比量。有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