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造
释第一胜义菩提心之三
壬三 初地增胜德分四,癸一 释初地之布施,癸二 释下乘之布施,癸三 释菩萨之布施,癸四 明施度之差别。今初
『尔时施性增最胜,为彼菩提第一因,虽施身肉犹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
证得极喜地时,菩萨所修十度行,以布施波罗蜜多为最增胜,然非无余波罗蜜多,其出世布施波罗蜜多,即大菩提之第一因。於十度中,虽後後胜於前前。然说此地布施胜者,谓此地修行布施有殊胜力,於所修戒等则无此胜能。如经说:「初地中随施内身外物,不起少分违逆施度之悭贪。」然不如第二地竟至梦中不起少分违逆戒度之犯戒。又此地所有不可现见之智德,即由布施而能比知。谓彼非但殷重布施外物。即割身肉施人,亦极殷重。彼所具他人不能见之登地等德,由此施为因能比度而知,如见烟比知有火。此即显示布施身命财宝,全无悭惜,虽如是布施,而身犹安详不变异也。
癸二 释下乘之布施分二,子一 由施能得生死乐,子二 由施能得涅盘乐。今初
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悲心下劣心粗犷,专求自利为胜者,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
彼诸众生,皆欲解除饥渴疾热病寒饥等苦,而求其乐。若无饮食医药衣服房舍等诸受用具,则人类所求之乐,必不得生。解一切众生意乐之释尊,因见此等受用资具,皆从往昔布施之福德生,故於最初即说布施之论,又此方便最易行故。由行布施能得圆满受用者,亦不定须如法,如商人之舍极少财以求广大之财聚,较请乞丐所求尤多。故於布施极应殷重。其行施者,非如菩萨随大悲转,不求施报,专为满足求者之快乐而施。故悲心下劣。且於诸有情,具粗犷心,偏重於专求得生善趣自利之乐。彼等由厌离不舍财物之悭贪,与希望能感异熟之功德。即下劣布施。故能出生胜妙圆满受用,成灭除饥渴等众苦之因。
子二 由施能得涅盘乐
『此复由行布施时,速得值遇真圣者,於是永断三有流,当趣证於寂灭果。』
彼无悲愍心,唯求自身除苦得乐而殷重行施者。於行施时,「善士常往施主家」故,得值遇圣者。由彼圣者宣说妙法,便能了知生死过失,证无漏道,永破无明,断无始来生死有流。其值遇圣人之果,即趣证声闻独觉之寂灭涅盘。
癸三 释菩萨之布施分四,子一 明菩萨布施之不共胜利,子二 明二种人皆以布施为主,子三 明菩萨行施时如何得喜,子四 明菩萨施身时有无痛苦。今初
『发誓利益众生者,由施不久得欢喜。』
诸非菩萨者,於行布施满足求者之愿望时,不能布施无间便得其乐果。由彼不能现见布施之乐果,故於布施容不修行。但发大誓欲现前究竟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之菩萨。施後不久,即於满足求者之愿望时,得受用布施之果最大欢喜。故能一切时中欢喜行施。
子二 明二种人皆以布施为主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为要行。』
由前所说大悲为性之菩萨,及非大悲为性者,其所求之一切增上生乐与决定胜乐,皆由布施生,故唯布施为最要之行。亲友书亦云:「了知财物动无实,当施沙门婆罗门,贫乏亲友以後世,更无至亲过於施。」
子三 明菩萨行施时如何得喜
前说菩萨殷重行施,以财物满足求者之愿望时,即能引生殊妙欢喜,其喜相如何?颂曰:
『且如佛子闻求施,思惟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如佛子闻求者乞施之声。思惟彼声,便念彼等乃来向我求者,心中数数引生欢喜。虽诸阿罗汉入寂灭涅盘之乐,尚不能与之相比。则诸菩萨尽施一切内外财物,满足求者所生之妙乐,胜寂灭涅盘乐,更不待说。若以寂灭涅盘妙乐引摄其心,则必失利他之行,若以上说菩萨妙乐引摄之,则於利他倍复精勤,故不相同也。
子四 明菩萨施身时有无痛苦
菩萨由行布施引生妙乐,能舍内外一切财物。其舍身时,能无苦耶?曰:已得大地之菩萨,彼身无苦,如割无情物。虚空藏三摩地经云:「如大娑罗树林,若有人来伐其一株。余树不作是念,彼伐此树未伐我等。於彼伐者不起贪瞋,亦无分别。菩萨之忍亦复如是。此是最清净忍,量等虚空。」宝鬘论亦云:「彼既无身苦,更何有意苦,悲心救世苦,故久住世间。」此等并依得地者而说。若未得极喜地,於身及财物未能离贪着者,彼於受害身之障缘时,其身决定发生痛苦。然於尔时,於饶益有情事,即依彼苦成倍复精进之因。颂曰:
『由割自身布施苦,观他地狱等重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
菩萨观察地狱等趣,其身恒为粗猛难忍无量重苦所逼,较自割身之苦,何止千倍。乃於自己割身布施之苦,不觉其苦,反以自身所受之苦为因,为断他有情地狱等苦起大精进。拏错译此颂曰:「由彼割身布施苦,观他地狱等重苦,彼由自身所亲受,为断他苦勤精进。」要有如是大意乐力乃可施身。未入地前可有彼意乐,故说未得地者,亦可舍身。
癸四 明施度之差别
『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密,由於三轮生执着,名世间波罗密多。』
舍思为体之施,若由了达施者受者施无空无实体之无漏慧所摄持。大般若经说:「名曰出世波罗蜜多。」(到彼岸。)无得圣根本智,是出世智,由此所摄持之布施,亦得立为出世波罗蜜多。其未由无得圣智所摄持之布施,即世间施。此二之差别,在未得胜义菩提心者,不能现量决定也。彼岸,谓生死大海之彼岸,即断尽二障之佛果。到达彼岸,名到彼岸。释论释此云:「『若有後句,不应减去。』由此未减业声,故成彼形。或是枳颗答罗等,故留摩字边。」胜喜论师解此云:「梵语彼岸为『波罗』,到为『伊多』。二语合时,於『波罗』後加第二转一声『阿摩』字,於『伊多』後加初啭『苏』字。波罗摩伊多,合为波罗蜜多时,阿摩及苏,虽可减去。今依声明根本文:『有後句,不应减去。』故虽减『苏』字而留『阿摩』,由此未减业声者,谓未减第二啭一声『阿摩』字。由未减故,成『波罗蜜多』声。或是枳颗答罗等中之『波罗摩』,本是『摩』字边。今说『波罗摩』,故不应减去。此谓减去『阿摩』之『阿』,而留『摩』字。於彼上加『伊』字,故成波罗蜜多。所言初啭苏『字』,似是『悉』字之误,更当研究。」藏人有谓:「到彼岸之梵语,为『波坏伊多』,将『坏』字之圈平列,即成『波罗摩伊多』。结合时,加『伊』字於『摩』字上,减去『阿』字,故成『波罗蜜多。』」此类[乳-孚+月]说虽多,要以胜喜论师所解为善。
施者等二句,列释了达三轮不可得慧所摄持之布施波罗蜜多。未为此慧所摄持之施等,与慧所摄持之波罗蜜多相同,故亦名波罗蜜多。又彼等虽未为慧所摄持,然由廻向大菩提之廻向所持,亦定能到彼岸,故亦得波罗蜜多之名。是故当知波罗蜜多之义,若加业声则到於彼岸,即是已到佛地,若加具声则此能到彼岸,即有学位亦有波罗蜜多。如释布施,其持戒等由菩提心廻向摄持及般若摄持,或别或总,应知亦尔。若於布施三轮犹为实执所缚者,经说:「名世间波罗蜜多。」修习布施之理,谓於菩萨施身及引生殊欢喜等事,应先修信解。诸余财施,於最上最下之福田,下至供水等,应相续修积。复应以了达三轮不可得之空慧摄相持而修。又应缘自身财物及三世善根,数数思惟为利有情应修布施。更应思惟纵不愿施,彼等亦必自然坏灭。失坏既同,则何如自心先施。如入行论云:「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当为利有情,无所惜而施。」又云:「舍一切涅盘,我心修灭度,等是一切舍,施有情为胜。」
辛三 结说地功德
今以无漏慧差别,略说此极喜地之功德。颂曰:
『极喜犹如水晶月,安住布子意空中,所依光明获端严,破诸重闇得尊胜。』
此极喜地,如水晶珠之月轮。此有三义:一住高胜处,如上所说初地功德,住於已得彼德初地菩萨之意。住彼高胜道中,如月住虚空。以初地为彼菩萨意之一分,故说住彼意中,如眼住於首。二令所依端严,初地之胜义心,能使最胜所依之意,具足智慧光明而得端严,如月轮能使所依虚空皎洁庄严。三能胜逆品,初地能胜出自所治品之见所断障,如月轮能破一切重闇。(初品终)
释第二胜义菩提心
庚二 离垢地分五,辛一 明此地戒清净,辛二 明戒之功德,辛三 明不与破戒杂住,辛四 明戒度之差别,辛五 结明此地功德。初中分四,壬一 明此地戒圆满,壬二 明依此故功德清净,壬三 明戒比初地增胜,壬四 明戒清净之余因。今初
『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
彼二地菩萨,由戒最严圆满及功德最清净故。非但觉时,即於梦中亦不为犯戒之垢所染。此又非但不犯根本罪及性罪,即一切违违佛制之轻罪,亦皆远离也。由不起能令犯戒之烦恼,不造一切违越佛制之罪业,永息追悔犯戒之火,常得清凉,故名尸罗。(「多尸」是清凉义,「罗底」是得义。)又以此是安乐之因善士所行,故名尸罗。此是就文训释。若就体相言,则以能断身语七支犯戒之能断思为相。又无贪无瞋正见三支,是七支能断思之发起。若并发起而言,则以能断十黑业道之十白业道为体。
壬二 明依此故功德清净
云何由尸罗圆满,一切功德得清净耶?颂曰:
『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
由彼菩萨身语意行,於醒寐一切时中,无微细罪犯所染,最极清净。故能修集十善业道圆满无乏。由身修集不杀生等前三善业道,由语修集不妄语等中四善业道。由意修集不贪欲等後三善业道。此复非唯不犯应遮之事,於尸罗中所应行者亦皆能圆满也。
壬三 明戒此初地增胜
初地菩萨岂不圆满修集此十善业道耶?颂曰:
『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彼如秋月恒清洁,寂静光饰极端严。』
彼虽亦实能修集,然不能如二地菩萨所修最胜清净之十善业道。初地之增胜布施,此地亦能具足,於布施外,余九波罗蜜多中,如持戒增胜之量,其忍辱等则未能尔。故说此地持戒增胜。非说无余波罗蜜多。此言十善,且以依十善所制之戒为例。当知即是总说一切戒律。
如秋月有二胜法,谓能息热恼,银光皎洁。如是住清净尸罗之菩萨,亦有二法极为端严,谓守护根门威仪寂静,及容色光严。
壬四 明戒清净之余因
『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故彼恒於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
若苾蒭於别解脱戒最极清净。而不能除诸法有自性见。则彼尸罗终不能清净,名为破戒似善持戒,如宝积经云:「迦叶!若有苾蒭具足净戒,以别解脱防护而住,轨则威仪皆悉圆满,於诸小罪生大怖畏,善学所受一切学处,身语意业清净圆满,正命清净。而彼苾蒭说有我论。迦叶!是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乃至迦叶!若有苾蒭具足修行十二柱多功德,而彼苾蒭见有所得,住我我所执。迦叶,是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说有我论即是见有所得。而复说住我我所执者,莫以共许之萨迦耶见解之。当知此说不断执我我所有自性也。初句之彼字,非指前颂所说一切菩萨。拏错译云:「若戒清净见自性,由此彼是破尸罗。」译为「由此彼」较善。
由不断除有所得见,尸罗终不清净。故二地菩萨,离破戒时,於谁有情,修何对治,由谁能离之三轮,皆能远离有事无事等二边心行执有自性也。
辛二 明戒之功德分五,壬一 明於善趣受用施果必依尸罗,壬二 明生生展转受用施果必依尸罗,壬三 明无尸罗难出恶趣,壬四 明施後说戒之理,壬五 ▆尸罗为增上生决定胜之因。今初
已别说菩萨圆满净戒,今当通说净戒功德较布施等为大,是一切功德所依。颂曰:
『失坏戒足诸众生,於恶趣受布施果。』
彼修施者,若能具足净戒,当於人天中感最圆满之财位。然有堕恶趣中而受圆满大财位者,如独一地狱,龙象等畜类,及大力鬼类。由彼众生修施而失坏戒足之所感也。故若无净戒,则布施之大财位果,不於善趣成熟,而成熟於恶趣。诸有欲於善趣身成熟施果者,则须善持净戒也。
壬二 明生生展转受用施果必依尸罗
『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後资财不得生。』
若无净戒,则於恶趣身中成熟施果。彼唯能受用往世布施之果,最极愚蒙,不知新修布施等。若将前生布施之果用尽,则生物总根亦尽,彼补特伽罗,此後更难得感生资财也。如有人见下少种,可得大果,为得後果故,更下多种,则其果聚增长不绝。若痴人,不知下种,以种为食,则必不能令果增长不息也。
壬三 明无尸罗难出恶趣
失坏戒足堕恶趣者,非但难得财位相续增长,即再出恶趣亦属不易。颂曰:
『着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後以何因从彼出。』
若时随自欲乐自在不依赖他,住人天趣随顺之处,如勇士住於顺处,脱离系缚。设此补特伽罗,不能善自摄持不堕恶趣,则如勇士被他所缚投山涧中。若堕恶趣险处後,全无自在随他力转,彼更以何因能出彼恶趣耶?以恶趣身,修善少而造恶力强,故唯当流转恶趣,如十地经云:「假使後生人中,亦当感二种果报。」此说难得再生人中,故知当於现在善自摄持莫堕恶趣,复当竭力严持净戒也。
壬四 明施後说戒之理
『是故胜者说施後,随即宣说尸罗教,尸罗田中长功德,受用果利永无竭。』
由破戒是感恶趣等众患之本。故战胜一切罪恶者,为令布施等功德不失坏故,於说布施後,即说持戒之教。戒如良田为一切功德之所依,若於尸罗田中长养施等功德,使施等因与身财等果,展转增长永无间竭,乃能长时受用多果。此说凡修布施者,不应专以能感圆满资财为念,要当筹量,以何等身受用彼果,如何乃能使彼资财多生相续。则知持戒为胜方便也。初发业菩萨,虽以利一切有情为得佛道之心,须勤修布施。然亦须於善趣身成熟布施之果。复须多生相续受用。故亦以持戒为因。以无此善趣身,则不具修菩萨行之顺缘也。
壬五 赞尸罗门为增上生决定胜之因
『若诸异生及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得善趣身,及於彼身长时受用布施之果,固有赖於戒。即得决定胜果亦以戒为必要。故诸异生未入圣道者,其能得善趣增上生之因。及从佛语生之声闻,自证菩提之独觉,并诸佛子菩萨,其能得菩提决定胜之因。净戒以外定无余事也。然此非说唯戒是因,余皆非因,以尚有多因非戒所摄者。是说得增上生及决定胜,必不离於戒,离净戒必不能得也。十地经说:「杀生等十不善业道,各分上中下三品,如次能感地狱畜生饿鬼。後设生人中,杀生者得短命多病二种果报。余九不善亦各得二种不可爱乐果报。十善业道,则能感生欲界人天乃至有顶。其土若有心意狭劣,唯求自利,怖生死苦,阙大悲心,从他声闻,了达无我,以此智慧修十善业,成声闻乘。其上若有於最後生,不从他教,志求独觉菩提,不具大悲方便,解悟甚深缘起,修治清净十善业道,成独觉乘。其上若有心广无量,具悲愍方便,立大誓愿,不舍众生,求诸佛广大智慧,修治清净十善业道,能净治菩萨诸地,修一切诸度,成就菩萨极广大行。」本颂即摄彼经义。亲友书亦云:「仁者於戒勿破羸,莫杂莫染当净修,佛说戒为众德本,如情非情依止地。」此说学戒最为重要,以是净戒虽在二地时说,然初发业菩萨皆当修学。防止十不善业,乃至莫令起犯戒心。修此律仪戒,极为重要。当如上来所说而正思惟。每学戒时,当以无所得慧摄持而修。若仅了其义或略修数次,则无大益。故必须相续思惟也。若能相续修者,则於所学菩萨大行,即使初闻生於忧怖,念昔诸佛亦久未能修者,自心亦能任运而修也。如无边功德赞云:「世闻何法生怖畏,佛亦久远未能行,然佛修习得任运,功德不修难增长。」
辛三 明不与破戒杂住
『犹如大海与死屍,亦如吉祥与黑耳,如是持戒诸大士,不乐与犯戒杂居。』
譬如大海由诸清净龙神居止之力,凡有死屍即以波浪漂出,不与死屍共住,又诸吉祥圆满,不与黑耳不吉祥共住,如是持戒清净之二地大士,亦不乐与犯戒者共住也。四百论释说:「吉祥女所在之家,亦必有黑耳在内。彼与本论无违,以彼意取有彼名之二人,本论则说黑耳是不吉祥之异名也。」
辛四 明戒度之差别
『由谁於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三着皆空乃出世。』
由谁能断,於谁有情所断,及断何所断事,若於彼三轮不能减除见为实有可得之种子,则说如是之尸罗,名为世间波罗蜜多。即彼尸罗若於上说三轮实执空不可得,由了达不可得之无漏慧所摄持者,是名出世波罗蜜多。故尸罗中有此二种差别。
辛五 结明此地功德
『佛子月放离垢光,非诸有摄有中祥,犹如秋季月光明,能除众生意热恼。』
如秋月光明离诸垢障,能除众生意中热恼。如是二地佛子月轮所放之尸罗光明,离破戒垢。故第二地名离垢,名实相符。亦能除遣众生意中由破戒所生之热恼也。又此二地菩萨,不属生死流转,故非三有生死所摄。然是三有中之吉祥,以一切圆满功德,皆随此菩萨而转。为利众生,以大愿力得为王四大洲之转轮王也。
释第三胜义菩提心之一
庚三 发光地分四,辛一 释地名义,辛二 释地功德,辛三 明初三度之别,辛四 结明此地功德。今初
『火光尽焚所知薪,故此三地名发光,入此地时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
此菩萨第三地,名发光。以得第三地时,发智慧光尽焚一切所知之薪。此是於根本定位,放寂诤光明,能灭一切二取戏论也。又善逝子,得第三地时,生智慧光明,如日将出,先现赤金色光明。此是第三地後得位见赤色或黄色光遍一切处。宝鬘论亦云:「三地名发光,发静智光故,起静虑神通,永尽贪瞋故,由此地异熟,常作天中王,增上行忍进,能遣诸欲贪。」
辛二 释地功德分四,壬一 明此地忍增胜,壬二 明余修忍方便,壬三 明忍度之差别,壬四 明此地余净德。今初
为显得如是智慧光明之菩萨,忍波罗蜜多最为增胜。颂曰:
设有非处起瞋恚,将此身肉并骨节,分分割截经久时,於彼割者忍更增,
已见无我诸菩萨,能所何时何相割,彼见诸法如影像,由此亦能善安忍。
前说之布施持戒增胜,此地亦具足。故此是於余八波罗蜜多中忍偏增胜。增胜者,谓修忍度已最超胜,修余七度犹未能尔。又此三地菩萨,已得焚所知薪之寂静智火。故能善护他心。设有人焉於寔非可瞋之处,即於我及我亲,已损,今损,当损,如斯三业皆不行者。而竟瞋恚菩萨割截其身。非仅割肉,并割其骨节。非大块而分分割。非一次而数数割。非短时而久时割。菩萨於彼割者,非但心不恚恼,且知依彼罪业因缘,当堕地狱等处,受极重苦。故於割者更生极大之安忍。由此可知极喜等二地,於割身者虽亦心不恚怒,然无更增上之安忍。安忍增胜寔从此地始。(此是由悲而忍,下是由慧而忍。)
又此三地菩萨,非但由见地狱等重苦而起增上安忍,由观己之身,谁是能割,何为所割,於何时割,以何相割,现见三轮诸法皆如影像,及离妄计我我所想。故彼亦能善修安忍。释论谓:「亦字为摄安忍之因。」意谓非但前因能不恚恼,即由此第二因亦能安忍也。
壬二 明余修忍方便分二,癸一 明不应瞋恚,癸二 明理应修忍。初又分四,子一 明无益有损故不应瞋,子二 明不欲後苦则不应报怨,子三 明能坏久修善根故不应瞋,子四 明当思不忍多失而遮瞋恚。今初
又此安忍,非仅地上菩萨相应之行。亦是地前余人保护一切功德令不坏灭之因。故诸未能安忍者,皆应遮止瞋恚也。颂曰:
『若己作害而瞋他,瞋他已作岂能除,是故瞋他定无益,且与後世义相违。』
若他已作损害,缘此瞋他能作害者,其所作之损害已不能除。岂缘彼人起内心之愤恚,其已作之损害能得除乎?内心愤恚,即粗暴心,与瞋义同。又此瞋恚非但无益,且与後世之义利相乖,若容许瞋恚,身坏命终,必将引发非爱异熟也。
子二 明不欲後苦则不应报怨
颇有痴人,现受往昔自作恶行所感苦果,妄谓他人损害於我。遂於能害者发瞋恚心而行报复,却愿後世不更受彼损害。为遮此执故,颂曰:
『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云何瞋恚而害他,更引当来苦种子。』
怨敌现於自身所作大苦,是由往昔造杀生等诸不善业,於三恶趣受苦异熟,今乃所余等流残果。由此因缘能使一切苦等流果皆悉消灭。既许彼苦能令余业皆悉永尽,云何复起瞋恚心而思报害於他,更引当来远胜现苦之大苦种子。如医师为治重病,作刀割等苦,理应忍受。如是为治未来无边大苦,忍现前小苦,极为应理。
子三 明能坏久修善根故不应瞋分二,丑一 正义,丑二 旁义。今初
又此不忍,非但是能引不可爱异熟之因,亦是能坏多劫所修福德资粮之因。颂曰:
『若有瞋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顷能顿坏,故无他罪胜不忍。』
若菩萨大士,於已发菩提心之佛子,或不知彼是菩萨。或虽知之,然由上品烦恼串习,增益其过失随实不寔,发瞋恚心,一刹那顷,尚能摧坏百刧所修福德资粮。如前所说由修施戒波罗蜜多,所生善根。况非菩萨而瞋菩萨。如大海水不可以称,瞋恚菩萨之异熟量,亦不可知。故能引不可爱果及能坏善根之罪恶,更无大於瞋恚不忍之心者也。增益真实过失者,疏谓於微小过增益为大过。其摧坏善根之相,如曼殊室利游戏经云:「曼殊室利,以能坏百刧所修善根,故名瞋恚。」此经於能瞋所瞋之是否菩萨,虽未说明。而释论於能瞋所瞋则俱说是菩萨。如集经论於引彼游戏经之前,先引弥勒狮子吼经云:「若有菩萨,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打骂割截,菩萨非由此故便生疮疱。若有於余菩萨,下至起损害心,起株杌心,起瞋恚心,菩萨由此因缘即生疮疱。何以故?若彼菩萨未舍一切智者,由此菩萨於彼菩萨,起损害心,起株杌心,起瞋恚心。随起心数,当於尔许刧中重披誓甲。」此论说能瞋所瞋俱是菩萨,即依此经而说也。
若尔,马鸣及静天云:「千刧所修集,布施供佛等,一切诸善行,一瞋悉能坏。」皆说能坏一千刧中所修善根,复云何通?答:入行论疏有说:「多千刧中所修善根,由瞋众生即便摧坏。」实难信受。彼二论师於能瞋所瞋虽未明说,然能坏百刧或千刧所修善根之瞋恚。其所瞋境,必要菩萨。其能瞋者,观释论说:「菩萨大士」一语,则能瞋之菩萨,似较所瞋菩萨力大。其能瞋菩萨定是异生,所瞋之境,则有登地未登地之二类。如是便有大力菩萨瞋力弱者,力弱菩萨瞋强力者,能瞋所瞋力相等者,共成三种。其中初者坏百刧善根,若非菩萨而瞋菩萨,则坏千刧善根,极为明显。至於第二第三两种,由所瞋境之胜劣差别,摧坏善根之量,亦当依据圣教,更为观察。
从「於三千」至「非由此故便生疮疱」,是明菩萨於非菩萨,心生瞋恚,口出恶言,身行捶。既与损伤菩萨不同。亦知不须重披誓甲。若此菩萨於他菩萨,即使身语未动,唯发瞋恚,亦须随彼兴心之数,经尔许刧重披誓甲。此所瞋境,是已得授记之菩萨,其能瞋者,则是未得授记者。如般若颂云:「若有菩萨未得记,瞋恚门诤得记者,随彼恶心刹那数,重经尔刧披誓甲。」重披誓甲者,如上品资粮道菩萨,本能疾入加行道。若瞋已得授记者,则随瞋恚心数,於尔许刧中不能入加行道,更当修行也。又入行论云:「若於佛子施主所,设有发生罪恶心,佛说应随恶心数,堕地狱中经尔刧。」此说随瞋菩萨之心数,经尔许刧恒处地狱。亦有摧坏多刧所修善根之过患也。若未得授记者瞋已得授记者,有二过患,谓如上说恒堕地狱,及经尔许刧重披誓甲。若作精研经所说谤法之业,於七年中每日三时勤修忏法其异熟果虽可清净,然得忍位,最快亦须再经十刧。若能多门勤修忏悔,虽进道迟缓不可补救,然异熟果犹可清净,故当策励而行也。
丑二 旁义
又能瞋所瞋俱非菩萨,若发瞋恚亦有坏善根者。如集学论引说一切有部之经云:「诸苾蒭,见此苾刍发净信心,以一切支顶礼如来发爪塔否?白言大德已见。诸苾刍,如此苾刍随身所覆下至金轮八万四千踰缮那量,尽其中间诸尘沙数,今此苾刍,当得千倍转轮王位。」乃至:「具寿邬波离,顶礼世尊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说此苾刍,修集如是广大善根。世尊,如是善根,由何令其微薄,损减乃至永尽。邬波离,若於同梵行所,互生疮疱,我不见彼更有福德。邬波离,由此能使如是广大善根微薄损减乃至永尽。邬波离,由是当知於诸枯木尚不应起损恼之心,况於有情之身。」言微薄者,如彼善根原能引生极圆满果,今令微小,能长时引生妙果今令短少。非坏一切果是下品尽,言损减者是中品尽,言永尽者是上品尽。集学论引月灯三昧经云:「若有互起损害心,持戒多闻不能救,或修静虑住练若,布施供佛亦难救。」言互起者,谓同梵行者。持戒等六不能救者,谓不能遮止瞋心坏诸善根。所坏善根,彼经未明说,入行论说是布施及供佛等,入中论则说是布施及持戒所生。释论中说是福德资粮,似非通达无我之善根也。
若尔,集经论引无尽慧经说:「如滴水落大海中,乃至大刧未坏以来,终不穷尽,如是善根廻向菩提,乃至未证菩提以来,亦不穷尽。」华严经亦说:「如有药汁名诃宅迦,以一两药变千两铜皆成真金,非千两铜能变此药。如是一切业烦恼铜亦不能变菩提心药。」故菩提心及彼摄持之善根,并廻向菩提之善根等,应非瞋恚心所能坏。答:非尔,释说能坏菩萨大士之善根故。当知前经之义,是说生果无尽,非说瞋恚不能使尽。第二经义,是说依止菩提心能断尽惑业,惑业则不能断尽菩提心也。
又摧坏善根之义,有说是坏众善速能感果之功能,令其迟缓,先生瞋恚之果,非谓後遇缘时亦不能生自果。彼世间道尚不能断所治种子,则诸烦恼定不能坏善种子也。破:彼因不定,异生以四力对治忏不善业,虽非断不善种子,然後纵遇缘亦定不感异熟果。证加行道顶忍位时,虽非永断邪见种子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後遇缘亦定不起邪见及堕恶趣。又如俱舍论引经云:「诸业於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任何善不善业,凡是先成熟者,则必遮止他业暂不成熟。故仅由此义,不能安立为坏善根或断不善。经论亦未有作如是说者。不则凡是强力不善业,皆应说为能坏善根者矣。故当如中观心论释说:「以四力净治不善,以邪见及瞋心坏诸善根,後纵遇缘亦不能生果,如坏种子,遇缘亦终不生芽。」
又坏善根,非是起瞋无间即令善根消失,乃坏彼感果之力。此复如上有上中下三品尽相,随所坏之限,彼即不复成熟也。如是破坏之相有二:谓坏速生新道之功力,及坏感生善果之功力。又集学论说:「於菩萨所,瞋恚,轻毁,恶心诽谤,过失无边。」释说:「随知不知彼是菩萨,所瞋因相随寔不寔,过患相同。」故总於一切瞋恚,别如缘同梵行者及诸菩萨所起瞋恚,应当尽力灭除也。虚空藏经说诸根本罪,能坏往昔所修善根。集学论说:由增上贪着利养恭敬,若顾恋家庭,若起增上慢,若谤正法,亦能坏尽往昔所修善根,令诸善法不更增广。故应了知摧坏善根之缘,尽力断除。此但略举少分,当阅集经论与集学论。
子四 明当思不忍多失而遮瞋恚
复次:无力者不忍,徒为自害。若有势力无悲愍者,则俱害自他。颂曰:
『使色不美引非善,办理非理慧被奋。不忍令速堕恶趣。』
才生不忍时,便使颜色不可爱乐,引成非善,刧夺智慧不能辨别是理非理。又由不忍瞋恚之力,令命终後速堕恶趣。应思惟此诸过患,灭除瞋恚,不使瞋恚生起也。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三终
更新于:1天前译文
宗喀巴大师造,法尊译。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自印度传入中国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印度佛教对中国藏传佛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由印度佛学而来的中观思想为中国的藏传佛学注入了思辨性,而对中国西藏佛学的中观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就是龙树的《中论》和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其中又以《入中论》的探究最为出色,中国佛教学者宗喀巴所著《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中观思想的诠释与重构,体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印度中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印度佛教中观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的作者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教者,大师在抉择见地上以中观应成派为正宗,以月称论师为依止,一生曾师从多位大德精勤无断地修学,其中观思想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是宗喀巴依照中观应成派的宗规,广为阐释深广二道之意涵的一本巨著。是宗喀巴中观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