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藏法宝贯珠 > 佚名

西藏法宝贯珠

2024-10-01 〔西藏法宝贯珠〕 佚名 西藏 法宝 佚名

【达瓦桑杜译英 伊文思温慈编注 赵洪铸译汉】

西藏法宝贯珠(古德宝训 学佛胜法)

藏德喀齐达瓦桑杜喇嘛译英

美国伊文思温慈博士编注

赵洪铸居士译汉

编者导言

(一)书之纂集者与其同门法侣

本书汇集密教训语,按二十八门分列,为古德密拉热巴尊者传鉢人瓦波拉杰上师所纂集。时在西历十二世纪之中叶,上师为藏东瓦波省人,称为瓦波拉杰者,名以地显也。诞生於西历一千〇七十七年,示寂於一千一百五十二年。书中别称为冈波巴上师,盖指师为西藏崇法统治者隆赞岗波王之转生也。王薨於西历六百五十年。

上师着有关於大手印法及为喀觉宗特有教义之论文多种,略同本书所载,大都为密义入藏前两年,即西历一千一百五十年,上师建戒传寺,迄犹为喀觉宗之中心所在地。

密拉热巴尊者有门徒二,俱着盛誉。另一门徒为雷冲金刚达巴氏,尝为尊者作传,藏名「日尊密拉热巴传」,英译流行改名「西藏瑜伽大师密拉热巴。」其内容亦富於喀觉宗训诫之语,如与瓦波拉杰之法宝贯珠同读之,尤多裨助。

雷氏效其师密拉热巴尊者之所为,其一生岁月以隐修之时为多,生平对於僧伽剃度未尝注意,故宁放弃喀觉宗衣钵,後果遂所愿,由瓦波拉杰上师承受之。

(二)书中密义之传承

本书所摄心灵学识之精义,系迳传自上师之最伟大者,兹将其辗转传至瓦波上师之经过简略陈述,以增兴味。

喀觉宗最先上师为天上佛金刚持尊,该宗奉若原始之佛金刚持尊,初传谛洛巴尊者,以大手印法宗中瑜伽教义,类似本书所载者,都以之为依据。

人世传灯以谛氏为始,约当十世纪中叶。谛在天竺声誉极隆,继谛者为其爱徒那洛巴尊者,那入藏之先曾在印度西北部主要学府那烂陀佛教大学中教授哲理,与莲花生大上师情事相类。(西历七百四十九年莲花生大师在藏创立红教喀觉宗系出一源,旋力事革新,结果与之分离成立自宗)那氏之门徒中有玛尔巴者,翻译梵文佛典多种,遂以「译师」之名见称於西藏本土,终为喀觉宗在藏之始祖。传其衣鉢者为密拉热巴尊者那氏之大弟子也。密拉热巴後传瓦波拉杰上师具见上文。

玛尔巴密拉热巴两尊之信徒所以异於西藏他宗教徒者,以两微妙修持之法大都依据大手印法所示之方式而实习也。再遍观他处大乘各种对於弃绝人寰,进而利他,长刼不懈,期度众生,尽登彼岸,所谓菩提心者,其信奉之坚定亦罕有胜於喀觉宗者,纵与相同,实亦无以逾之。

(三)书之稿本

本书为手写本,译人於数年前抄自一瑜伽行脚者所有之本,适彼道经哲孟雄国之刚度省,客译人家数日,译人供养备至。

古时缮写及印刷术均不如近代之普及,佛法仅凭口授,即如本书迄今旧习相沿,犹有无数瑜伽行者能背诵如流者。迨彼辈自为上师,即能就记忆所及,照书口授,或传以要义。凡属高深妙法行者,各有手册,或出口传,或依近代习尚录自上师之本,以备遗忘。喀觉宗教徒遇有虔信居士,或同宗僧侣抄读本书者,辄乐於借假,不稍自秘。译人所遇之瑜伽行者即其一例。据闻本书藏中虽有木刻本而译人及编者多方搜求,终未获致,以为监定之用。然手抄本类似我人所有者,通常准确可信,如以之一一相较,则亦仅训语之词句,或每门训语之序次稍有出入耳。

(四)本书与「雅言集」之比较

藏梵文中,有着作多种名为「雅言集」者,不若本书之纯具教理意味,而较近於俚谚。其中最着名之一种名为「雅言宝笈」,谓为释迦宗大喇嘛或称智者释迦之作。(西历一千二百七十年,元世祖奉密教为国教尊释迦为主教)其书经已故匈牙利学者柯思马德堪洛译成欧西文字,书中举主教之全名为阿难达雅舍利贤。书之编着约当主教在藏东名省释迦寺内隐修之时。

下列雅言数则,经按柯氏所译加以校正,备与本书之训语作一比较。

鸡伏於埘  卵产自增  孔雀处静  翠屏益丽  驯善之马  其行也疾  至人寂德

斯之谓圣  闻誉勿喜  闻毁勿虑  度德量力  君子所尚  世尊所在  众生形绌

譬诸日升  明星掩没  愚人自诩  智者藏拙  茎草浮水  妙宝下沉  器小之人  心生分别

何者为友  其谁为敌  局量恢宏  博爱为首  谁何裨助  正未可知  君子譬宝  其质不变

小人持称  起落无定  多言致祸  沉默远灾  婴武善语  囚于笼中  鸟不能言  翱翔自如

至大财富  厥惟布施  至极法乐  心证如如  最美身饰  经验宏富  最胜法侣

无有贪欲  凡庸之人  得榜显要  亦致富贵  一滴之水  通於湖沼  何虞乾涸

语如传人  勿及仇雠  终恐反唇  虚谷回响  将任大事  必徵忠信  如焚山林

当凭风力  心在禅关  乏师指引  虽暂致功  终无实效  如熔金银  离火复坚

善阐大乘之龙树菩萨所着「智慧品颂」类似雅言之集译人喀齐达瓦桑杜喇嘛自藏文译英兹亦摘录数则如左

既悟实相  何须上师  病魔若除  何用医为  已登彼岸  无筏何伤  星者通函

善能占算  星月运行  不察己身  家庭失和  妇德有亏  饮食睡卧  男女居室

烦恼炽盛  人兽皆同  人类显胜  学佛修持  正信退失  与兽何异  知也无涯  岁不我与

人生世间  寿命几何  及时信奉  胜妙佛道  如雁啜水  自有醍醐  众星灿烂  日亦明耀

日落崦嵫  长夜冥冥  工巧之明  衣食所寄  内学超世  庶谓之明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水面波纹  最易消失  愚人所为  何以异此  仁者行事  意义虽小  譬诸刻石

经久不磨  如获友情  明哲雅驯  知足忠诚  纵生囹圄  胜居王位  有臣骄横

藏中复有「智者乐海」一书,亦属诸雅言一类,兹就喀齐达瓦桑杜喇嘛之英译本节录数则於後,藏文原本系译人门徒在刚渡地方所缮,或录自木刻本,或转抄较古之本,原编者何人,以未举名,则不可考矣。

大乘利他  无上妙法  捷经迳通  胜者圣土  循是以往  驶马难及  自利之人

其何能知  来世福报  出自布施  一生欢乐  赖有净行  有容乃大  当铭座右

功成业就  惟勤为先  禅关参透  染心转净  般若利器  众敌为摧  敌临死难

勿以自喜  大如帝释  亦无自矜  言语过多  中心难藏

欲人钦仰  必自谦和  扬人美德  朋来千里  昂首自高  勿与争辩  人有幸运

勿与竞胜  志怀雪耻  未可轻蔑  威权在握  焉能拂逆  相习相沿  苟非良规

弃之勿惜  良法美意  虽出仇雠  用之勿疑  鸩毒杀身  纵为母赐  未可辄吞

黄金有价  馈自仇人  受之用伤  心有所图  语宜从容  肩负鸿业  行忌操切

奉教虔诚  不应嫉视  行为狠恶  勿与咨谋  丛林苾蒭  或匿邪奸  深山百药

不无毒草  世人轻忽  拔山之勇  临事始知  举羽犹重  事偶成就  归功於己

小有差池  诿过於人  人具才德  我惟吹求  心性若此  鸦雀何异  宣扬正法

度化不信  如见毒蛇  食之以乳  涤布污池  百濯莫洁  愚闇无知  胸无邱壑

心意虽诚  不合理智  任尔誉人  终失尊敬  人生瑕玷  其惟愚昧  欲去愚昧

须凭智慧  精进求慧  勿稍踌躇  上师训语  学而不习  如人燃灯  自掩其目

世人咸期  明日之来  试问何人  目睹其临  生物渺小  不能自助  与人无害  杀之不武

上来雅言中谚语箴言兼而有之,盖藏土曾深受印度文化之影响,故此类文学之重要与丰富,按诸上文不难概见。斯篇导言仅对本书作一简略之介绍,但书中所传喀觉宗如上师之智言慧偈学人,正可藉是以通悟也。

摘自「静寂心声」

心为恶贼  残害实相  愿我门徒  慧剑诛之  大悲之王  一再垂示  众生皆苦

乐於何有  举世悲呼  宁能独善  见人患目  泪出痛苦  急为拭除  勿任日曝

欲求耳触  最初声尘  必须回复  已失婴身  前尘影事  应即忘之  慎毋回愿

反受其惑  嗟乎众生  赖耶恒持  不可断灭  任为圣贤  此识长随  亦复奚益

精进放逸  尔兼有之  身受激荡  心应轻安  性如涧水  明耀澄清  毕生利人  第一大事

无度修持  犹在其次  不升阳谷  亦灿银河  正道惟一  人尽可至  行道有别  殊途同臻

勿任六贼  游戱心田  求慧佛子  尔试自问  人生诸苦  已未体会  恒者不变  切应了悟

归敬颂

虔诚稽首 宝贵上师

开卷偈

佛子某某  至诚归敬  喀觉圣系  贤德众师  上师荣光  明净普辉  上师恩德

如海不竭  上师慈爱  无有既极  普及三界  三时有情  某今具愿  遵依上师

恩赐宝训  脱离可布  深广难渡  生死苦海  圣系上师  深恩大慈  辗转灯传  冈波巴尊

至贵训语  学佛胜德  法宝贯珠  如有佛子  具愿同求  至言圣偈  此中笔录  足供参悟

修持训语二十八门

(一)悔恨十因

行者寻求  解脱大道  正徧佛智  应先观察  悔恨十因  既已赋得  福力所感

自在无碍  难得人身  如任蹉跎  空过一生  报尽之时  悔恨何及

既已赋得  福力所感  清净自在  难得人身  生前所为  未合梵行  报尽之时  终必悔恨

末法人寿  修短无定  终朝追逐  尘世利名  报尽之时  悔恨已迟  心本无生

性同法身  人世幻海  勿为所吞  如被吸引  必成悔恨  神圣上师  导行正道

未能证觉  先与分离  一旦报尽  悔恨莫及  信愿犹筏  渡登彼岸  恣行欲乐

正信必失  舟筏如毁  悔恨何及  胜妙佛法  传自圣德  毅然鬻卖  视若货物

正途阻塞  悔恨奚益  尘世众生  咸我父母  厌恶离弃  若不相识  正道必阻

悔恨不及  青春之时  正好修持  身语意善  世俗漠视  时机消失  悔恨莫及

(二)十事必须

度己之能  欲有所为  循道精进  实为必须  切实奉行  法师训示  笃信精勤

实在必须  学人慎勿  悞投上师  本身功过  尤须自知  欲求心与  上师相应

须具胜慧  信无动摇  欲求涤治  身语意业  遇事必须  内心警惕  周详审察

至极谦和  心具宏愿  期求成就  决定无疑  勇猛坚固  如愿脱离  轮回束缚

急须遣除  贪爱宿习  如求人世  出世功德  生具正信  兼有正行  以此回向

普利众生  急须勤修  精进不懈  於念於行  慈爱悲悯  心应永系  利乐有情

闻道胜解  智慧生起  应悟万象  一法所印  勿再妄诞  色法为真

(三)十事应为

如值法师  赋有圣力  徧具智慧  应求依止  闭关隐修  地宜愉适  清寂幽静

咸应自易  当择友侣  信仰修习  一如己身  堪以托心  饕餮恶业  应知戒免

时食适体  便应知足  各宗大德  说法微妙  悉应研习  心毋偏倚  医方观星  占算兆相

利济人生  修习何害  节制饮食  持戒精严  调伏身体  行之勿疑  虔诚修持  觉性增长

授徒应择  信坚心顺  渴求智慧  似有宿根  行坐食卧  各具威仪  心应作意  保持勿失

(四)十事避离

上师心向  世俗名利  避勿依止  友伴法侣  阻害参悟  避勿相与  禅房杂居

扰及心性  避离为宜  饮食资生  取之有道  勿行诈盗  事如扰心  又阻觉性

弃而勿为  举止轻忽  启人卑视  急早遮止  无益行动  避免为宜  隐己之过

扬人之恶  避而勿为  饮食衣服  不合於体  应知舍弃  爱因贪起  急因遮止

(五)十事勿避

念念造像  无非真心  流露之相  不应避之  心行起灭  显系实相  跳荡表徵

不应避之  情欲泯智  人复藉之  回忆圣智  脱离情欲  是以情欲  不应避之

(饱经人生方知情欲幻妄非真)

以财布施  如溉福田  智慧增上  不应避之  疾病贫困  犹如上师  启迪信心

不应避之  人遇仇敌  或值灾祸  心易向道  不应避之  凡有所获  不求而至

必为天赐  不应避之  事之审辨  贵用理智  譬诸益友  不应避之  身心善业

尽力所能  虔诚修持  不必避之  自惟力微  于人少助  助人之心  仍不应避

(六)十事应知

应知一切  目睹色尘  如幻不实  心离真心  无有自性  应知无常  心有所思

应知生自  等无间缘  身语色法  亦属四大  应知非常  应知苦恼  宿业所感

其何能免  愁苦之余  心必向道  应知愁苦  无异上师  尘世利名  应知无常

贪着不舍  必阻觉性  人有灾祸  向道心生  应知灾祸  亦为上师  应知尘世

无有一物  有其自心  应知世间  一切色尘  待缘而生

(七)十事应习

学佛贵在  如实了知  实践佛道  勿学群生  侈谈佛法

毫不修习  离乡远居  应依正智  如实修习  出离贪着

(戒恋故乡也按密法人于命尽之时如仍贪恋尘世即难超脱投生佛土)

既择上师  速弃我慢  信奉教法  修习勿疑  闻法禅参  心灵启明 速证实相  勿谓已悟

心灵妙明  万勿怠忽  益加修习  念持勿失 洞彻性地  静住正念  尘世荣华  弃之何惜

如实悟彻  决弃人寰 身语意三  勿任放纵  应持三愿  甘守贫困  保持洁行  信心不退 心既决定

成就大事  应舍自利  普惠群生  既已进修  真言密乘  应修三重  大曼陀罗  身语意三  勿令染污

(三重大曼陀罗为供养本续中所修身语意业主尊)亦即印度灵热瑜珈法所谓流布身语意之灵力之论坛

少年之时  亟早皈依  淹通法理  净行上师  勤学教法

如实修习  世俗凡夫  不能宣谈  性空妙谛  勿与往还

(八)十事精勤

初入沙门  应于教法  听闻勿怠  精勤静虑  心有所悟  应即静参  安住其境  精勤勿懈

所居幽寂  精勤禅坐  以俟心念  密法调伏  心念起落  不能控制  力事调伏  精勤勿懈

禅坐之际  偶觉沉掉  应即作意  努力勿懈  精勤禅定  以证三昧  冥寂平衡  如如之境

既证如是  三昧耶地  精勤执持  任意出入  危难濒临  精勤忍辱  身语意三  毫不为动

贪着爱恋  意志复弱  精勤力除  勿使流露  仁爱悲悯  力薄难起  努力心向  圆觉大道

(九)十事奋发

反躬自省  辛巳赋得  自在无碍  难得人身  何不奋发  依止三宝  反躬思惟

死生无常  应知奋发  终身笃信  自惟所为  必自食果  悔莫能赎  应知奋发

力避不正  勿染邪恶  思惟轮回  流转之苦  应知奋发  求谋解脱  思惟众生

备尝痛苦  应知奋发  证觉灭苦  思惟凡心  颠倒幻妄  应知奋发  闻思五道

思惟妄觉  根除不易  应知奋发  静参不息  思惟末法  人欲横流  应知奋发  立求对治

思惟末法  灾苦无量  应知奋发  精勤求道  思惟人生  蹉跎无益  应知奋发  勤习正法

(十)十事违失

信心薄弱  智力坚强  徒托空言  宁非违失  信心坚强  智力薄弱  失之知浅  自是其是

心虽奋发  未经开示  悟入迷途  其何能免  闻思未充  修习禅坐  迷堕幻境  终成违失

未能彻底  了悟正法  未得谓得  自慢之失  心不利他  大悲不生  超脱自度  违失莫大

若不了悟  心非色法  逐流迷海  终悔违失  若不舍弃  名利奢望  为所支配  自陷违失

凡俗轻信  群集赞扬  沾沾自喜  反成违失  时序嘉会  异术炫俗  夸矜法力  违失何疑

(十一)相似十悟

愿望之切  悞为信心  爱恋之心  悞为慈悯  心流止息  悞为禅寂

偶触色尘  悞为十相  瞥见实相  悞为圆证  侈谈信佛  略不修习

凡俗不察 悞为笃信  瑜珈行者  虽脱俗习  未能扫除  六欲七情  世俗不察

悞尊为师 利己之行  悞为普济  好使诈伪  悞为机智  眩世欺俗  悞为贤哲

(十二)十事无悞

佛门比丘  摒绝一切  弃家投荒  宁能谓悞  敬事法师  不为违悞

闻思修道  不为违悞  老高行谦  不得谓悞  识远愿坚  非为违悞

智卓不夸  不成为悞  博学勤思  自无违悞  法理深湛  智通幽玄 远离我慢

终无违悞  一生隐修  宁为违悞  凭藉智巧  施惠于人  不尚自利  宁能谓悞

(十三)十三悲果

赋得人身  不重圣道  宝山空回  失策堪悲  身入佛门  犹恋红尘  飞蛾扑火

失策堪悲  身依贤德  无学如故  渴死湖滨  失策堪悲  淹通戒律  障重未除

病不服药  失策堪悲  空言佛法  不自修持  如鸟善祷  失策堪悲  赃物布施

如火燃水  水不能热  失策堪悲  杀生献神  如以己肉  奉养亲母  失荣堪悲

忍辱为己  不顾人益  犹猫啮鼠  失策堪悲  广种福田  仅为利名  舍宝取石  失策堪悲

多闻不思  譬之医师  自患痼病  失策堪悲  精谙戒律  不知禅参  宝庄无钥  失策堪悲

法师未深  妄自扰人  如盲导盲  失策堪悲  方入初禅  意谓四禅  悞铜为金  失策堪悲

(十四)十五玷缺

闭关静虑  俗念萦绕  如是修道  显懈玷缺  主持兰若  惟为己利  不念僧众

显有玷缺  绳人以戒  不自守持  如是修道  显有玷缺  心既向道  犹复执着

爱憎妄念  显有玷缺  舍弃人世  身入佛门  心贪功德  显有玷缺  瞥见实相

心不坚信  以待证实  显有玷缺  将登正途  不能举步  如是行道  显有玷缺

一心修道  犹不灭除  不当行为  显有玷缺  修士明知  禅院之中  衣食资生

供养无缺  犹豫不入  显有玷缺  修道之人  驱邪治病  故显神道  显有玷缺

修道之人  如以圣法  易收财物  显有玷缺  具愿修道  巧于自誉  意在眨人

显有玷缺  修道之人  高谈法理  自无高行  显有玷缺  法侣同处  不能静居

凡俗之间  不自检束  如是行道  显有玷缺  修道之人  於劳於逸  心生差别  显有玷缺

(十五)十二事不可少

不可少者  能知之智  用以悟道  适合需要  不可少者  厌世之心  初入佛门

即应奋发  不可少者  大德上师  堪能引趣  解脱正道  不可少者  精勤修法

兼具坚忍  不受邪诱  不可少者  修善补过  精进不懈  身洁意净  语无不善

三愿具足  不可少者  玄妙法理  博大精深  摄智无量  不可少者  修习禅定

堪能心住  观照不释  不可少者  裨居勤修  身语意善  助入正道  不可少者

上师妙法  不仅了解  应以实习  不可少者  上师开示  胜妙密谛  藉以避免

走入岐途  不染邪恶  不堕陷阱  不值危难  不可少者  命终报尽  信心不退

心惟宁静  不可少者  如实精习  殊妙密法  彻悟心灵  身语意业  转凡成圣

(十六)君子十徵

不倨不嫉  君子之徵  知足寡欲  君子之徵  远离欺伪  君子之徵  笃信因果

慎修其身  如保其目  君子之徵  守约重诺  君子之徵  善惟友情  一视同仁

心无偏倚  君子之徵  於人恶行  心常慈悯  不生嗔怒  君子之徵  功属诸人  败则自任

处世若此  君子之徵  言行超俗  君子之徵  洁行虔信  守愿不贰  兼无矜夸  君子之徵

(十七)十事无益

人类色身  如幻无常  重视不舍  实无裨益  赤手空拳  离绝人世  命尽之後

躯壳亦弃  重劳心力  艰苦备尝  企返人间  实无裨益  子嗣虽众  不谙佛法

报尽之时  不能相助  生前舐犊  遗留财宝  不耕福田  实无裨益  命尽独行

舍弃亲友  不於生前  开示妙法  助入正道  徒知施惠  取悦於人  抑又何益

子嗣自身  死亦不免  所遗财物  终必不保  遗产虽丰  毫无裨益  躯壳脱去

家亦捐弃  驰求名利  有何裨益  善愿不守  终入轮回  受苦难出  况在空门

不修净行  究有何益  闻想不修  临终之时  神力相助  亦无裨益  心不谦和

复乏虔信  觉性不长  依止上师  为时虽久  亦无裨益  一切现象  变幻不定

尘世生活  非常不实  乃犹追逐  世间利名  不求圣智  实无裨益

(十八)十事苦恼自招

入主家政  支持乏术  譬食毒草  苦恼自招  一生作恶  不奉佛法  如跃悬崖

苦恼自招  一生作伪  如於饮食  自置毒物  苦恼自招  主持禅院  心无定力

老弱畜牧  苦恼自招  志在自利  不计群益  盲人迷路  苦恼自招  才力不胜

骤荷艰钜  体弱负重  苦恼自招  骄矜违戒  不遵师训  太阿倒持  苦恼自招

出入市廛  不修禅定  譬如麋鹿  疾驰平原  不守山林  苦恼自招  不求圣智  心注利名

鹰折其翼  苦恼自招  世人供养  上师三宝  妄自取用  恬不知耻  孩童吞炭  苦恼自招

(十九)十事自益

脱去尘覊  虔修圣法  自受饶益  离俗出家  皈依圣师  自受饶益  舍弃浊行  虔奉圣道

闻思修三  自受饶益  离群独修  自受饶益  远离奢逸  坚忍颠沛  自受饶益  心于少分

便尔知足  不贪世财  自受饶益  现世欲乐  变迁无常  心毋贪恋  应求悟证  涅盘常乐

自受饶益  意常坚决  不乘人危  自受饶益  可嗜色法  变化不实  应知舍弃  乘时悟解

实相真谛  自受饶益  身语意业  毋任不净  用之于正  入世出世  功德兼具  自受饶益

(二十)十事最胜

钝根之人  信受因果  最为胜妙  法界流出  见不可见  一切色法  中根之人

悟证性空  最为胜妙  能知所知  能知之识  三者不离  利根之人  澈底悟证

最为胜妙  钝根之人  禅定一物  心不犹豫  最为胜妙  色心二法  不一不异

中根之人  修习禅定  心注不释  最为胜妙  利根人士  禅定观照  心住常寂

妄念不起  能所俱遣  最为胜妙  钝根之人  日常生活  切合因果  最为胜妙

一切客尘  视同梦景  或同幻化  中根人士  如是修持  最为胜妙  利根人士 蠲尽俗虑

不贪业果  最为妙胜  三根人士  渐次消除  欲障我见  修持功候  显有进步  最为妙胜

(二十一)十事迷误堪悲

欣慕盲从  炫奇自高  邪说外道  不求依止  依佛实教  宜法上师

如是修行  迷误堪悲  心犹执着  虚妄世法  不求圣德  开示妙法

如是修行  迷误堪悲  多端筹谋  永住三有  不悟人生  曦同朝露

如是修行  迷误堪悲  自未见道  为众说法  不知禅坐  静参实相

如是修行  迷误堪悲  广积财宝  悭吝不舍  不肯布施  不供三宝

如是修行  迷误堪悲  三业放佚  略无羞愧  不知守愿  重修身心

如是修行  迷误堪悲  一生岁月  不知参悟  驰念世欲  烦恼转盛

如是修行  迷误堪悲  躬自不正  而欲正人  如是修行  迷误堪悲

念念竞得  浊世威权  不知修长  内在灾力  如是修行  迷误堪悲

环境适于  增进灵慧  慵懒漠视  不知策发  如是修行  迷误堪悲

(二十二)十事需要

众生不觉  流转生死  学佛之初  欲期解脱  应弥厌恶  轮回之苦  譬之麋鹿

逃避园囿  入道之初  切需精进  舍命不惜  如农勤耘  命尽前夕  躬耕不辍

初求菩提  心应喜悦  如欣事成  溥利群生  学佛应戒  虚择光景  如救箭伤

时机莫失  母失独子  悲念难释  学佛贵能  一念澄寂  学佛应戒  逐物意移

犹如羊群  为敌刦失  牧人心知  亡羊难追(心无羊念也)

学佛先须  渴求正法  譬如饥者  切望佳肴  学佛应恃

一己智力  譬如力士  发见妙宝  自信勇武  足以保持

学佛应悟  心色不二  如人妄语  知为不实  了了见心

惟一归宿  如诸倦鸟  飞自远方  见桅自信  可以栖止

(二十三)十事无须

如已悟证  心性唯空  闻道修道  不再需要

(宗镜录云:只为众生不了唯心,妄生外境,以不实故,所以诸佛出世,若有一法是实,则诸佛终不出世,所说方便教门,不为知者说,但为未知者破执除疑以形言教,若执丧疑消,则无道可得,无言可说。)

如已证得  自性清净  赎灭罪根  不再需要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如是法相不生不灭,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又金光明经疏云:所观之罪,非复是罪,罪即实相;所观之福,福即非福,福即实相;纯是实相,是名大忏悔也。)

心已安住  湛寂之境  赎灭罪根  亦不需要(见前注)

如已证得  无垢实相  思道修道  不再需要(盖已臻胜果矣)

如已悟证  心念如幻  舍念乐住  不再需要(舍念乐住者第三禅也)

欲障弥重  证为不实  寻求对治  不再需要

森罗万象  证为幻化  取舍妄情  自不需要

苦难与乐  唯为尽性  妄求多福  有何需要

悟证本识  性本无生  迁移本识  自无必要

凡有所为  莫非利他  心切自利  不再需要

(二十四)十事更胜

一生赋得  自在无碍  福感人身  胜彼业感  无量无边  他轮回身  一位圣德

胜彼无量  不奉佛法  背觉合尘  密义一句  胜彼无量  显了教法  禅关瞥见

刹那圣智  胜彼闻思  胜解无量  最极少分  利他功德  胜彼无量  利己功德

刹那可证  三昧耶地  心念湛寂  胜彼无量  三昧耶地  心念未泯  刹那所证

涅盘之乐  胜彼任何  色欲之乐  少分善业  不图利己  胜彼无量  利己事业

舍弃一切  世俗所尚  胜彼布施  广大财宝

(一切二字普摄家庭宗族友侣财产名誉寿命健康等等)

一生修道  胜彼迫逐  尘世利名  无量数刼

(二十五)十事无别

人於梵行  诚笃修持  入世出世  了无差别  人如证得

超世正智  禅坐与否   了无差别  人於尘欲 不起贪着

苦行与否  了无差别  心证实相  寂居山颠  行脚十方

了无差别  鉴彻本原  於世欲乐  贪不贪着  了无差别

具足大悲  静处独参  施惠人群  了无差别  尊敬上师

信心不摇  依止与否  了无差别  闻法之後  顿生胜解

身世否泰  了无差别  绝世修真  其於世法  随俗与否

了无差别  既证胜惠  神通变化  能与不能  了无差别

(二十六)圣法十德

十善业道  六波罗密  实相圆觉  微妙法理  苦等四谛  禅定四地  无色四界

密法生西  即生成就  种种教法  随缘应机  宏布人间  莫非圣法  希有功德

人世觉者  系出天演  或出梵门  四大天王  欲界六天  十七色天  无色四天

如是人天  出自轮回  不复沉沦  莫非圣法  希有功德  尘世成就  或为预流

或为一来  或为不还  或阿罗汉  或一切知  足证圣法  希有功德  证得菩提

转生世界  坏刼之前  度尽众生  足证圣法  希有功德  大乘菩萨  宏大悲愿

智灯广照  威力加持  世界有情  咸获超脱  足证圣法  希有功德  生前悲行

纵极微小  死临中有  亦足自拔  足证圣法  希有功德  素有恶行  忽尔悔悟

出家成圣  为世宗仰  足证圣法  希有功德  恶业炽盛  命尽之後  受苦无尽  如是等人

悔悟向道  亦证涅盘  足证圣法  希有功德  一念起信  一心修禅  缁衣加身  为世尊敬

足证圣法  希有功德  绝俗修真  出家静参  得人依止  恭敬恭养  足证圣法  希有功德

(二十七)十事喻说

根本实相  不落言铨  所谓实相  引喻以况  既无所行  亦无能行  所谓行道

引喻以况  既无所见  亦无能见  所谓见性  引喻以况  心信净相  能所俱遣

所谓信相  引喻以况  欣证本心  能所俱遣  所谓本心  引喻以况  守愿不贰

既无所守  亦无能守  引喻以况  二重功德(二重者入世出世也)   既无所积

亦无能积  引喻以况 既无所作 亦无能作 业报二障(二障烦恼与所知也) 既无所弃

亦无能弃  所谓尘世  引喻以况  既无所受  亦无能受  造因受果  引喻以况

(二十八)妙悟十乐

有情之心  不离真心  如是妙悟  是为大乐  根本实相  超绝言说  如是妙悟

是为大乐  实相超念  不可比量  轮回差别  无有自性  如是妙悟  是为大乐

法尔真心  於念不动  如是妙悟  是为大乐  法身境界  心色不二  不落言铨

不可思议  如是妙悟  是为大乐  报身之像  悲心反映  超绝生死  无有变易

如是妙悟  是为大乐  应身之像  菩萨转生  心色於彼  不起差别  如是妙悟   是为大乐

法轮常转  劣我论减  如是妙悟  是为大乐  菩萨悲愿  无量无边   圆满具足  无有少分

如是妙悟  是为大乐  诸佛实践  解脱大道  常住不变   随缘可臻  如是妙悟  是为大乐

结述

上来所摄  清净梵语  出自圣德  伟大上师  或度母等

诸菩萨说  人间上师   燃灯智尊  佛祖佛子 北地雪岭

传灯不绝  後次迦当  宗系上师  复次本宗  瑜珈之王

密拉热巴  绍承佛父  慕尔巴尊  誉满天竺  那落巴尊

梅屈利巴   智光普照  明同日月  复次各宗 传鉢上师

书後回向

本书为淹通迦当及大手印西宗教法之妙德禅喇嘛所手录,藏人咸信,冈波巴大师纂集本书传诸世人,曾具宏愿如左:

愿诸未来  学佛修行  追忆老衲  恨未面见

策发修习  学佛胜法  法宝贯珠  解脱妙道

复次进修  其他经论  悉皆成益  功同亲授

愿藉本书  宏阐圣德  愿藉本书  广植信根  圆满吉祥

更新于:2天前

译文

一卷,达瓦桑杜译英,伊文思温慈编注,赵洪铸译汉。本书汇集密教训语,按二十八门分列,为古德密拉热巴尊者传鉢人瓦波拉杰上师所纂集。时在西历十二世纪之中叶,上师为藏东瓦波省人,称为瓦波拉杰者,名以地显也。诞生於西历一千〇七十七年,示寂於一千一百五十二年。书中别称为冈波巴上师,盖指师为西藏崇法统治者隆赞岗波王之转生也。王薨於西历六百五十年。 上师着有关於大手印法及为喀觉宗特有教义之论文多种,略同本书所载,大都为密义入藏前两年,即西历一千一百五十年,上师建戒传寺,迄犹为喀觉宗之中心所在地。 密拉热巴尊者有门徒二,俱着盛誉。另一门徒为雷冲金刚达巴氏,尝为尊者作传,藏名「日尊密拉热巴传」,英译流行改名「西藏瑜伽大师密拉热巴。」其内容亦富於喀觉宗训诫之语,如与瓦波拉杰之法宝贯珠同读之,尤多裨助。 雷氏效其师密拉热巴尊者之所为,其一生岁月以隐修之时为多,生平对於僧伽剃度未尝注意,故宁放弃喀觉宗衣钵,後果遂所愿,由瓦波拉杰上师承受之。

基础介绍

佚名

佚名

西藏法宝贯珠西藏,法宝,佚名佚名西藏法宝贯珠,【达瓦桑杜译英 伊文思温慈编注 赵洪铸译汉】西藏法宝贯珠(古德宝训 学佛胜法)藏德喀齐达瓦桑杜喇嘛译英美国伊文思温慈博士编注赵洪铸居士译汉编者导言(一)书之纂集者与其同门法侣本书汇集密教训语,按二十八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