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 > 空海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二

2024-09-30 〔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 空海 曼荼罗 空海 秘密 十住心论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

愚童持齋住心第二

愚童持齋心者。即是人趣善心之萌兆。凡夫歸源之濫觴。萬劫寂種遇春雷而甲坼。一念善幾沐時雨而吐牙。發歡喜乎節食行檀施乎親疏。少欲之想始生。知足之心稍發。見高德而尊重具伎樂。而供養。知過必改見翳思齊。初信因果漸諾罪福。孝于親親竭忠國主。不及之善生探湯之惡休。內外三歸從此而發。人天十善因是修行。□葉花果受用無畏殊勝決定。如是十地相續而生。羝羊冬樹乍披春苑之錦花。異生石田忽結秋畝之茂實。人天十地於此初開。三乘位次相續而發。故大日尊說。復次祕密主。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齋。彼思惟此少分。發起歡喜數數修習。祕密主。是初種子善業發生。復以此為因。於六齋日施與父母男女親戚。是第二牙種。復以此施授與非親識者。是第三□種。復以此施施與器量高德者。是第四葉種。復以此施歡喜授與伎樂人等。及獻尊宿。是第五敷花。復以此施發親愛心而供養之。是第六成果。

釋云。世間從久遠來。展轉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違理之心種種推求而不能得。後時欻然自有念生。我今節食持齋。即是善法。然猶未是佛法中八關戒也。彼由節食自誡故。覺緣務減少令我飲食易足不生馳求勞苦。爾時即生少分不著之心。其心歡喜而得安隱。由見此利益故數數有修習之。即是最初微識善惡故名種子心也。經云復以此為因於六齋日施與父母男女親戚是第二牙種生者。此六齋日即是智度中上代五通仙人勸令此日斷食。既順善法又免鬼神災橫。如彼廣說也。由見止息貪求內獲利樂故。欲修習此法令得增長故。於持齋之日捨己財物而與六親。自念我無守護之憂而令他人愛敬獲孝義之譽。以見此因果故轉生歡喜。歡喜故善心稍增。由如從種子生牙也。經云復以此授與非親識者是第三□種。謂欲成此守齋善法。修習無貪惠捨之心。由數習故善心漸增長。復能施與非親識人。見此平等施心功德利益。爾時善萌倍復增廣。猶如牙莖滋盛未生葉時。故名□種也。經云復以此施與器量高德者是第四葉種。謂以能習行惠捨。藉此為因漸能甄擇所施之境。如是之人德行高勝。我今宜應親近而供養之。即是慧性漸開遇善知識之由漸也。經云復以此施歡喜授與伎樂人等及獻尊宿者。謂慧性漸開復甄別所施之境。見其利他之益。以伎樂人能化大眾令其歡喜故賞樂其功。凡如此類眾多是以云等也。尊宿耆舊多所見聞。及學行高尚世所師範。以其多所遵利故推誠歡喜而施與之。亦令我施時心倍歡喜故。即是花種也。經云復以此施發親愛心而供養之是第六成果者。謂所習醇熟非直歡喜而已。復能以親愛心施與尊行之人。又由前施因緣得聞法利。知彼內懷勝德。謂能出離欲等。狎習親附而供養之。望初種子即是成果心也。

三歸五戒八禁頌。

嬰兒母不在 犢子無所依

必死無疑慮 豺狼悉走歸

眾生不歸佛 魔鬼總來圍

剋己投三寶 諸天不敢違

五常持不犯 來葉美名飛

八禁能修習 人天作光暉

三途何必怖 諸佛每加威

昇墜非他意 衰榮我是非

持齋之心必求三歸而修。五戒八戒十善從此相續而修行。初三歸者。佛因尸利而說三歸。因末伽而說五戒。為伽王而說十善。為提謂長者而說六齋。三歸勸令捨邪。五戒防其行惡。十善使其招貴。六齋令其得樂(云云)毘尼母云。三歸有五種一翻邪三歸。二五戒三歸。三八戒三歸。四十戒三歸。五具戒三歸。今且明第一翻邪三歸。問歸意云何。答以三寶為所歸之境欲令救護不使侵陵如人得罪於王投向他國彼王語云。汝求無畏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繫屬於魔有生死過歸向三寶不違佛教魔無繫屬。如何佛戒沾身人多得益。如飲甘露蠲療纏痾。故觀佛三昧經第六云。昔有童子受佛三歸。免被散脂鬼損等(云云)問所以受此翻邪三歸者何。答以其信邪來久耽著非境。今忽發善歸投佛法。創以三歸翻其邪倒。易心歸信佛為弟子故名翻邪也。灌頂經云。時有異道鹿頭梵志。來到佛所稽首作禮白言。今欲捨置異學受三歸五戒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捨置餘道歸命我者。其德無量不可稱說。梵志言諾。終身奉行不敢毀壞。爾時佛為授已。告梵悉言汝一心受三歸已。我常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釋所遣諸鬼神。以護男子如是等輩(云云)有三十六部神王。此諸善神凡有萬億恒沙鬼以為眷屬。陰相番代以護男子如是輩。諸神名字具如經說之。經云。以受三歸龍免鳥難(云云)偈曰。

捨昔邪心 受戒歸正

人天稽首 諸佛同慶

次明五戒。夫五戒同於外書有五常之教。謂仁義禮智信。愍傷不殺曰仁防害不婬曰義。故心禁酒曰禮。清察不盜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為五德。不可造次而虧不可須臾而廢王者履之以治國。君子奉之以立身。用無暫替故曰五常。在天為五緯在地為五嶽。在處為五方在人為五藏。在物為五行。持之為五戒。故天地本起經云。劫初之時人食地肥。有一眾生頓取五日之食。因制盜戒。以食地肥而生貪欲。因制婬戒。以婬欲故共相欺奪。因制殺戒。以求欲故妄語諂曲。因制不妄語戒。以飲酒故昏亂行非。因制酒戒。討尋五戒之興其來久矣。萌於天地之始。形於萬物之先。論語云。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疏云。三綱謂夫婦父子君臣也。五常謂仁義禮智信也。就五行而謂。則木為仁。火為禮。金為義。水為信。土為智。人稟此五氣而生。則備有仁義禮智信之性也。人有博愛之德謂之仁。有嚴斷之德為義。有明辨尊卑敬讓之德為禮。有言不虛妄之德為信。有照了之德為智。此五者是人性恒。不可暫捨故謂五常。尚書洪範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皆其生數)水曰潤下。火曰炎上(言其自然之常性也)木曰曲直。金曰朋革(木可揉曲直。金可改更也)土爰稼穡(種曰稼。歛曰穡。土可以種。可以歛也)潤下作鹹(水鹵所生)炎上作苦(焦氣之味)曲直作酸(木實之性)朋革作辛(金氣之味)稼穡作甘(甘味生於百穀。五行以下箕子所陳也)正義曰。自此以下箕子所陳第一言其名次。第二言其體性。第三言其氣味。言五者性異而味別。各為人之用。書傳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也。五行即五材也。襄二十七年左傳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言五者各有材幹也。謂之行者。若在天則五氣流行。若在地世所行用也。昭元年左傳云。天有六氣(謂陰陽風雨晦明也)降生五味(謂金味辛木味酸水味鹹火味苦土味甘。皆由陰陽風雨而生也)發為五色(辛色白。酸色青。鹹色黑。苦色赤。甘色黃。發見也)徵為五聲(白聲商。青聲角。黑聲羽。赤聲徵。黃聲宮也。徵驗也)多論云。欲受五戒。先受三歸竟爾時得五戒。智度論云。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小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於此分中欲受何分。當隨意受之凡受五戒時。或晝或夜受等亦獲小善。故十誦律云。緣有女人夜多行婬樂受晝戒。當來晝受快樂夜間受苦。以因果相感故。或有獵師晝貪殺生便受夜戒。來報夜多樂樂晝日受苦。以分限心受晝夜戒。果報苦樂有此不同。故曰亦小善。薩婆多論云。問五戒中幾是實戒。答前四是實後一是遮。所以同結者。以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迦葉佛時有優婆塞。由飲酒故婬他妻盜他雞殺。他人來問時。答言不作便犯妄語亦能造四逆(云云)若持五戒者。便有二十五善神。恒衛護人身在人左右。於宮宅門戶上使萬事吉祥。諸神名字廣如灌頂經說偈曰。

五戒資身 人天受趣

所往遊行 鬼神避去

次明八戒成實論云。得五戒名為優婆塞。此云近事。得八戒名為優婆婆娑。此云近住。戒消災經云。五戒法有就俗人及鬼邊受之。不離自妻緣身穢觸故。八戒乃是淨行之法。要須就五眾邊受也。持八戒人生淨行故。齋法經云。譬如天下十六大國人滿中眾寶不可稱說。不如一日受佛齋法比其福也。善生經云。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惡皆消滅(云云)帝釋說偈云。

六齋神足月 奉持於八戒

此人獲福德 則為與我等

偈曰。

八戒受之 善神擁護

當成聖道 由持堅固

次明修十善。十善嗢陀南。

離殺怨恨生利慈 端正長命諸天護

不盜知足施眾生 資財不壞生天上

遠離邪婬無染心 自妻知足況他女

所有妻妾不侵奪 是圓寂器出生死

不妄語者常實言 一切皆信供如王

離兩舌語無離間 親疏堅固無怨破

離諸惡口柔軟語 得勝妙色人皆慰

思道義語離綺語 現身即得諸人敬

不貪他財心不願 現得珠寶後生天

離瞋生慈一切愛 輪王七寶由此得

離八邪見住正道 是菩薩人斷煩惱

如是十善上中下 粟散輪王三乘因

華嚴經云。十善業道。是人天因及有頂因。三乘賢聖亦皆修習。與此別者彼皆入劫。從劫至賢從賢至聖。此唯劫外或具不具。或散或定為三有因。如彼經云。十善業者。菩薩性離殺生不懷怨恨。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性不偷盜。於自資財常知止足乃至草葉不與不取。性不邪婬自妻知足。他妻他女尚無染心。何況從事。性不妄語常作實語。乃至夢中亦不妄語。何況故犯。性不兩舌。於諸眾生無離間心。不將此語而向彼說。不將彼語而向此說。為破他故。性不惡口。謂毒害語粗獷語鄙惡語怨結語。常作柔耎語悅意語入人心語人愛樂語。性不綺語常樂思審義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性不貪欲。於他財物不生貪心。不願不求。性離瞋恚。於諸眾生常起慈心。常思順行仁慈祐益。性離邪見。住於正道正見正直無誑無諂。若能爾者是菩薩行。仁王經云。中下品善粟散王。修中下品人中為王。生三界因准此應悉(自下十善是正法念經)不殺生者。正法念經云。謂離殺生攝取世間一切眾生。施與無畏諸根端正得長命業。羅剎諸天常隨擁護。乃至命終生天世間。不偷盜者。經云。不偷盜者出大貪網。若王王等一切皆信。所有財物不失不壞。諸福田中皆能捨施。乃至命終生天世間。不邪行者。經云。離邪婬人善人所讚。所有妻妾無能侵奪。設有衰損妻妾不嫌。攝諸善法是涅槃器。乃至命終生天世間。不妄語者。經云。離妄語世間人一切皆信。設無財物一切世人供養如王。隨彼所生常為男子。乃至命終生天世間。不爾舌者。經云。離兩舌者知識親友兄弟妻子皆悉堅固。王及怨家惡兄弟等不能破壞。乃至命終生天世間。不惡口者。經云。離惡口者見勝妙色真實人信。滑語耎語於一切人皆悉安慰。一切財物皆悉易得。乃至命終生天世間。不綺語者。經云。離綺語者即得現身世間敬重。善語正語世所尊重。小說耎語令人易解。乃至命終生天世間。不貪者。經云。離貪不善業者。於現在世一切財物及珠寶等。皆悉豐饒無人侵奪。乃至命終生天世間不瞋者。經云。離瞋不善業者。豐財大富一切愛念。怖畏惡處無能得便。輪王七寶由此而得。乃至命終生天世間。不邪見者。經云。離邪見者修習正見。一切結使不饒益法皆悉斷滅。能於生死起厭離心。乃至命終生天世間。

次明異生不正治國王

一異生不正治國王嗢陀南。

滅劫有情眾惡盛 富樂壽命已減小

非大人器無輪王 但出法非二種王

不信正法親惡人 不重經王及持人

甚深妙法不流布 諸天藥叉亦不聞

繫縛殺害及無辜 大臣輔相懷諂佞

好行非法無正治 王位不久諸天忿

護國諸天及藥叉 棄捨國界往他方

國土飢饉及疾疫 種種災變數數現

釋曰。不正理者。俱舍論云。於減劫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無轉輪王。金光明經。王不正治總有二緣。一不信正法天龍捨去。二不行正法親近惡人。不正信者。經云。爾時四天王俱白佛言。若有人王於其國王。雖有此經未曾流布。心生捨離。不樂聽聞。亦不供養尊重讚嘆。見四部眾持經之者亦不尊重。遂令我等及餘眷屬無量諸天不得聞此甚深法要。無有威光及以勢力。我并眷屬及藥叉等悉皆捨去。其國當有種種災禍。喪失國位。一切人眾皆無善心。多有他方怨賊侵掠。國內人民受諸苦惱。無量百千災怪惡事。不行正法者。經云。唯有繫縛殺害瞋諍。互相纔誑拄及無辜。又偈云。

若王作非法 親近於惡人

而不以正法 因斯受衰損

國中最大臣 及以諸輔相

其心懷諂佞 並悉行非法

由正法為王 而不行其法

國人皆破壞 如象踏蓮池

五穀眾花果 苗實皆不成

國土遭飢饉 由王捨正法

王位不久安 諸天皆忿恨

由彼懷忿故 其國當破亡

王不正理災變如後(並依金光明經)經云。唯有繫縛殺害瞋諍。互相纔誑拄及無辜。又云。彗星數出兩日並現。博蝕無恒。黑白二虹表不祥相。星流動地井內發聲。又云。暴雨惡風不依時節。常遭飢饉苗實不成。又云。國所重大臣狂橫而身死。所愛象馬等。亦復皆散失。又云。處處有兵戈人多非法死。惡鬼來入國疾疫遍流行。又云。小力無勇勢所作不堪能。鬼魅遍流行隨處生羅剎。又云。不順諸天教及以父母言。此是非法人非仁非孝子。

次明異生以正治國王。正治國王嗢陀南。

八萬四千瞻部王 端心正念不放逸

莊嚴宮殿講經法 恭敬供養人與法

修行正法遮惡業 上下和睦如乳水

慈悲謙讓修十善 諸天歡喜護國王

風雨順時五穀成 災難不起國土樂

釋曰。金光明經云。此瞻部州八萬四千城邑聚落。八萬四千諸人王等。各於其國受諸快樂。皆得自在不相侵奪。咸生少欲利樂之心。其土人民自然受樂。准此經文。王正治者。要具三緣。一者不放逸親近有德。二者正信聽受是經。三者犯王法正法治擯。故下經云。於未來世若有人王。為欲擁護自身后妃王子內外城邑宮殿。王位尊高自在昌盛。於自國土令無怨敵及諸憂惱災厄事者。如是人王不應放逸令心散亂。又云。當生恭敬至誠慇重莊嚴宮室。種種嚴飾。於法師所起大師想。端心正念聽是經王。王自燒香供養是經。彼時香煙。於一念頃上昇虛空。即至我等諸天釋梵龍神等宮。變成香蓋金光照。曜。佛告四王。此一念香能遍十方恒沙佛土。咸共稱讚世尊。是故我等當護是王除其衰患。又偈云。

國人造惡業 王捨不禁制

斯非順正理 治擯當如法

若見惡不遮 非法便滋長

遂令王國內 姦詐日增多

又云。所有財寶豐足受用。不相侵奪不起惡念。咸生少欲利樂之心。又云。其土人民自然受樂。上下和睦猶如水乳情相愛重歡喜遊戲。又云。慈悲謙讓增長善根。以是因緣此瞻部州。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又云。寒暑調和時不乖序。日月星宿常度無虧。風雨隨時離諸災橫。又云。資產財寶悉皆豐盈。心無慳鄙常行惠施。具十善業增長天眾。又云。和風常應節甘雨順時行。苗實皆善成人無飢饉者。又云。以善化眾生正法治於國。勸行於正法當令生我宮。又云。令彼一切人修行於十善。率土常豐樂國土得安寧。又王法正論經云。爾時世尊告優填王曰。大王今者應當了知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可愛法。及能起發王可愛之法。云何王之過失。大王當知。王過失者略有十種。王若成就如是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臣佐有大軍眾不可歸仰。何等為十。一者種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惡。四猛利憤發。五恩惠賒薄。六受邪佞言。七所作不順古先王制。八不顧善法。九不監是非勝之與劣。十一向縱蕩專行放逸。云何名王種性不高。謂有庶臣不類而生。非宿尊貴纂紹王位。是名種姓不高。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謂有帝王被諸大臣輔相官僚所制不隨所欲。所作常有諫約。於妙五欲亦不如意歡娛遊戲。如是名王不得自在。云何名王立性暴惡。謂有帝王見諸臣類或餘人等犯小愆過。即便對面發粗惡言。咆勃忿恚頻蹙貶黜。設不對面背彼向餘而作前黜罵等事。或不長時不捨如是對面暴惡背面暴惡。是名帝王立性暴惡。云何名王猛利憤發。謂有國王見諸群臣有小愆過有少違越。便削封祿奪去妻妾即以重法而刑罰之。如是名王猛利憤發。云何名王恩惠賒薄。謂有國王諸有群臣等親近侍衛。雖極清白善稱其心。而以微劣耎言慰喻其頒賜祿。酬賞勳庸不能圓滿不順常式或損秏已。或稽留已然後方與。如是名王恩惠賒薄。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若有帝王。見諸群臣實非忠政不閑憲式。潛謀輔佐佞心偏黨。不修善政妒嫉良賢。信用如是等人所進議。由此因緣王務財寶虛稱善政並皆衰損。如是名王受邪佞信。云何名王不順先王所制。謂有國王不能究察。不察簡擇諸群臣等。於種種務國法事中。不堪委任而任之。應賞^2□者而刑罰之。應刑罰者而賞^2□之。又此群臣處大朝會。餘論未終發言間絕。不敬不憚而興諫諍。不能依法而善奉行。不正能住先王教命。如是即名不順先王所制之法。云何名王不顧善法。謂有國王不信因果。不悟當來善不善業人天果報。隨情造作身語意業三種惡行。不能以時惠施修福持齋學戒受陀羅尼業灌頂法門。於四無量心不興廣濟。如是名王不顧善法。云何名王不鑒是非勝之與劣。謂有國王於諸大臣輔相官僚。用心顛倒不善了知忠信伎藝智慧差別。以不知故非忠信生忠信想。非伎藝有伎藝想。於惡慧所生善慧想。於善慧所生惡慧想。又諸群臣等年耆衰邁。曾於久時親近侍衛。知其無藝遂不敬愛。不賜爵祿不酬其賞。被他陵蔑捨而不問。如是名王不鑒是非勝之與劣。云何名王一向縱蕩專行放逸。謂有帝王於妙五欲。一向沈沒耽著嬉戲。不能時時誡慎。如是即名為一向縱蕩專行放逸。若有國王。成就如是十種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輔佐有大軍眾。不久國界自然災亂。而不可歸仰。當知此十過失初一。時王種性過失。餘九是王自性過失。云何名王之功德。大王功德者。略有十種。一者種性尊高。二者得大自在。三者性不暴惡。四憤發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七所作諦思善順先教。八顧戀善法。九善知差別。十不自縱蕩不行放逸。云何名王種性。謂有國王宿植善根。以大願力故生王族。紹繼國位恩養萬姓淨信三寶。如是名王種性尊高。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謂有帝王自隨所欲。於妙五欲歡娛遊戲。所應賞賜隨意而作。於百僚等所出教命宣布無滯。如是名王得自在。云何名王性不暴惡。謂有國王見諸群臣。雖違少小愆犯等事而能容忍。不即貶黜不發粗言。亦不對面慎發。亦不內意祕匿。如是名王性不暴惡。云何名王憤發輕微。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雖有大愆有大違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祿奪其妻妾。不以重法而刑罰之隨過輕重而行矜降。如是名王憤發輕微。云何名王恩惠猛利。有諸群臣親近侍衛。其心清白其心調順。王即時時以正圓滿耎言慰喻頒賜勳庸。而不令彼損秏稽留劬勞怨恨。易可親近不難承事。如是名王恩惠猛利。云何名王受正直言。謂有國王諸群臣等。實有忠正無濁無偏。善閑憲式情無違叛。其王信用如是等人所進言議。國務財寶悉皆成就。名稱遠布黎庶咸歡。如是名王受正直言。云何名王所作諦思順先王教。謂有國王性能究察。審能簡擇諸群臣等。於種種務公法事中。不堪委任者而不任之。堪委任者而委任之。應賞^2□者而正賞^2□。應刑罰者而正刑罰。凡有所為審思審擇。然後方作亦不卒暴。其群臣等雖處朝會。終不發言間絕餘論。要待言終而興諫諍。如其王教而善奉行。如是即名順先王教。云何名王顧戀善法。謂有帝王。信有因果善不善業人天果報。具足慚恥而不恣情作身語意三種惡行。時時惠施修福持齋。建立曼荼羅受灌頂法。而設護摩供養聖眾。四無量心常懷廣濟。如是名王顧戀善法。云何名王能鑒是非勝之與劣。謂有國王於諸大臣輔相百僚。心無顛倒。能善了知忠信伎藝智慧差別。若有若無並如實知。於其無者輕而遠之。於其有者而敬愛之。又諸臣等年耆衰邁曾於久時親近侍衛。雖知無勢無力。然念昔恩轉懷敬愛而不輕賤。爵祿勳庸分賞無替。如是名王能鑒是非勝之與劣。云何名王不自縱蕩不行放逸。謂有國王於妙五欲而不沈沒敖慢嬉戲而不耽著。能於時時誠慎。方便作所應作慰勞群臣。如是名王不自縱蕩不行放逸。若王成就如是功德。雖無府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不久國界自然豐饒而可歸仰。大王當知如是十種王之功德。初一名種性功德餘九自性功德。云何名為王衰損門。大王當知。王衰損門略有五種。一不善觀察而攝群臣。二雖善觀察而無恩惠。縱有恩不得及時。三專行放逸不思國務。四專行放逸不守府庫。五專行放逸不修善法。如是五種皆悉名為衰損門。云何名王不善觀察而攝群臣。謂有國王於群臣等不能究察。不審簡擇忠信伎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加以寵愛厚賜爵祿。重委寄處而相委任。數以軟言而相慰喻。然此群臣所謂財寶多有損費。若遇冤敵惡有軍陳而先退敗。以懼破散便生奔背無戀於主。如是名王不善觀察而攝群臣。云何名王雖善觀察而無恩惠縱有非是。謂有國王性能觀察。審能簡擇如是忠信伎藝智慧。攝為親侍而不寵愛。不量其才不賜爵祿。於形要處而不委任。忽於一時王遇冤敵。惡有軍陳不怖畏。事臨急難時於諸臣等。方行寵爵而以軟言慰喻。時群臣等共相謂曰。王於今者危迫因緣。方於我等暫行恩惠非長久心。知此事已雖有忠信伎藝智慧悉隱不現。如是名王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惠行縱有非時。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思國務。謂有國王於應和好所作所成國務等事。而不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士共正思惟和好方便。乖施等事及應賞^2□。乃至軍陳所作所成要務等事不懃在意。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思國務。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謂有國王寡營事業不觀諸務。不禁王門宮廷庫藏。國家察要說向婦人。乃於捕獵博戲事中費損財寶而不慎護。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修善法。謂有國王於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解脫所有沙門婆羅門。不能數近禮敬諮詢云何是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云何有福吉祥法門遠離諸惡。設得聞以不依修行。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修善法。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五衰損門。當知此王退失現世果報。乃至來生失人天福。謂前四門現受福利。最後一門退來生果報。云何名為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謂王可愛可樂可欣可意之法。何等為五。一者人所敬愛。二自在增上。三能摧冤敵。四善攝養身。五能簡善事。如是五種是王可意之法。云何善能發起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善能發起王可愛法。何得為五。一恩養世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五懃修善法。云何名王恩養蒼生。謂有國王性本知足能為謹慎。成就無貪白淨之法。所有庫藏隨力給施貧窮孤露。柔和忍辱多以軟言曉喻國界。諸有群臣有故違犯不可免者。量罪矜恕以實以時如理治罰。如是名王以正化法恩養蒼生故。感世間之所敬愛。云何名王英勇具足。謂有國王神策不墜武略圓滿。未降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而攝護之。如是名王英勇具足。云何名王善權方便。謂國王一切好事分明了知。方便能和攝受強黨故。得摧伏一切冤敵。云何名王正受境界。謂有國王善能籌量府庫增減。不慳不吝平等受用。隨其時候所宜給與。有臣佐親族王等及伎樂人。又有疾時應食所宜避所不宜。醫候食性方以食之。若食未消或食而痢皆不應食。應共食者不應獨食。所有精味分布令歡。如是名王正受境界遂能善巧攝養自身。云何名王懃修善法。謂有國王具足淨信戒聞捨慧。於淨信處了信他世。及信當來善不善業人天果報。如是名為具足淨信。受持淨戒。於年三長每月六齋。遠離殺生及偷盜邪行妄言飲酒諸放逸處。如是名王具足淨戒。於淨聞處。於現世業及當來果。修德進業樂聽般若眾妙法門。專意懃心究竟通達。如是名王具足淨聞。於淨捨心。遠離慳貪。舒手惠施。常應修福圓滿平等。如是名王具足淨捨。謂於具足淨慧之處。如實了知有罪無罪修與不修勝劣。方便親近多聞戒行沙門。遠離諸惡邪教之者。善知三種果報圓滿士用圓滿功德圓滿。所謂國王繼習帝業。所生宗族聰利明慧。府庫財寶應用不虧。如是名為果報圓滿。若諸國王善權方便恒常成就。英勇進退善達藝能。是即名為士用圓滿。若諸國王任持正法。與諸內宮王子大臣共修惠施。好行善事持齋受戒慈三摩地門上妙梵行。頻作護摩息災增益。建曼荼羅具受灌頂。是為功德圓滿。若能如是行者是名淨慧具足。復次大王當知。我已說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可愛法及能發起王可愛之法。是故大王每日晨朝若讀若誦此祕密王教。依之修行即名聖王即名法王。諸佛菩薩天龍八部。日夜加持恒常護念。能感世間風雨順時。兵甲休息諸國朝貢。福祚無邊國土安寧壽命長遠。是故當獲一切利益現世安樂。爾時優填王聞佛所說踊躍歡喜信受奉行。

次明輪王。輪王者已入賢聖位。雖不是嬰童心。然是人間王。故次敘之。

四種輪王伽陀。

金銀銅鐵四輪王 發起大心修十善

長別三界苦輪海 出現增劫富樂時

上品十善鐵輪王 十住銅輪二天下

十行銀輪三天下 十向金輪四天下

初地二地亦金輪 七寶具足十善化

宮殿樓閣與天齊 國界豐饒人熾盛

土地平坦無坑險 大小便時地開合

轉輪聖王伽陀。

輪王四種如意德 色貌無比第一德

身上無病是第二 人民深愛為第三

壽命長遠十善化 天宮充滿惡趣減

端嚴可愛如滿月 能照世間猶如日

威儀安祥不輕躁 威力勇猛堪大事

具大勢力如帝釋 財寶富饒似多聞

所言誠實未曾兩 音聲深遠易聽解

不散不亂迦羅鳥 美濡和雅聞者悅

能施持戒常含笑 未曾皺眉惡眼視

威德尊嚴能忍辱 猶如大地須彌山

其性猛厲疾辨事 善能思量乃從事

具大智慧通經書 兼解伎藝算咒術

巧能論說分別義 深心如海不可量

千子圍繞如天子 威德勇猛能破敵

地水虛空無障住 宮殿樓閣均釋天

四種兵勢力具足 淨行居士皆共愛

甘香美食自然有 國界日增不損減

施作不曾用兵仗 以法治化天下安

內外無敵絕陰謀 無諸災橫疾疫飢

諸寶妙事所住處 諸善福德所依止

無歸為歸無舍舍 怖畏除怖惱者離

輪王聖主無量德 略說如是小分相

金輪寶伽陀。

千輻金輪十五里 種種珍寶莊其輞

百種藥叉共守護 天女執拂亦侍立

種種華瓔間錯挍 五種伎樂常隨逐

寶蓋覆上燒妙香 行時雜華散末香

飛行速疾如風念 所詣即滅諸怨衰

象寶伽陀。

象寶大身如銀山 能飛虛空如鳥王

出生神獄大象中 摧壞伊羅象王等

馬寶伽陀。

馬寶色相如孔雀 疾如金翅鳥王飛

主兵臣寶伽陀。

貴家生長身無疾 有大勢力形體淨

憶念深遠直柔軟 通達經術敬愛王

主藏臣寶伽陀。

富相具足如天王 種種伏藏常逐行

善知諸寶善出入 千萬藥叉常從行

如意寶伽陀。

如意寶形如大鼓 光明如日照十六

華瓔莊嚴在高幢 能令眾生滿希願

王女寶伽陀。

身體修直不肥瘦 身肉次第肌膚實

細密薄皮不堪事 身安堅牢多羅樹

額廣平長吉畫文 兩頰不深俱平滿

眼精白黑色分明 眼□青稚而不亂

眉毛初月高曲長 不厚不薄不高下

鼻端光澤傭圓直 耳濡長垂無賈環

□色珠貫如雪珂 丹脣頻果不粗細

腹傭不現臍圓深 背脊平直龜背足

兩乳頻果雙鴛鴦 圓起不垂濡鮮淨

跟圓廣膊傭柔濡 膝圓不現如金柱

頭髮青細潤不亂 其身芬馨如香斂

毛孔常出妙栴檀 口中亦出青蓮香

身體柔濡迦天衣 象牛馬幡魚園文

心無諂曲信慚愧 知時方便攝王意

坐起言語得王意 眾好圓備如天女

天衣鬘香莊其身 歌舞戲笑令王喜

釋曰。賢位輪王者。仁王經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下性種性。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光四天下。准經。十善鐵輪十住銅輪。十行銀輪十迴向金輪。故四輪王在三賢位。順正理云。從此州人壽命無量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應道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中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別故。謂鐵輪王王一州界。銅輪王王二州界。銀輪王王三州界。金輪王王四州界。故契經言。善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灌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昇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餘轉輪王應知亦爾。輪王如佛無二俱生。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已各安其所居。勸導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經說。輪王出現於世。便有七寶出現世間。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象等五寶有情所攝。珠輪二寶乃是非情。論說輪王不言賢。依經通會賢聖應知。四種輪王差別如後(並依正理論)金輪王者。謂金輪王諸小國王各自來迎。我等國土豐饒安隱。唯願大王親垂教敕。銀輪王者。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威嚴近至彼方臣伏。銅輪王者。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競德彼方推勝鐵輪王者。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陳剋勝便止。又聖位金輪王者。仁王華嚴並云作閻浮提王。瑜伽論云作轉輪王居贍部州王四天下。起世經中但言聖王不指初地。彼經云。閻浮提內轉輪聖王出現世時。王四天下行十善法具七瑞寶。一金輪寶。千輻轂輞內外金色。能伏未伏為輪王故。於此州中擇最勝地。東西七由旬南北十二由旬。即於其夜諸天即來下造立宮殿。金銀琉璃頗梨四寶嚴飾。二象寶。名潔純白。六牙七支柱地。三馬寶。名長毛。色青體潤並能騰空。動不移時周四天下。四珠寶。毘琉璃色流出光明。五女寶。進止姝妙樂觀無厭。六主藏臣寶報得天眼洞見伏藏。七兵將寶。善理四兵行走集散合王心。正法念經七寶同此。然一一寶功用倍多。起世又云。輪王終歿七寶皆隱。四種寶城變為塼土。人民減小磨滅須臾。聖位輪王風化如後。正法念經云。珠具八德。百由旬內心行正直。一切所求皆悉滿足。起世經云。此閻浮提清淨平正。無有荊棘及諸丘坑。又云。世間種種資產豐饒。珍琦眾寶無不具足。又云。無有坑坎廁溷雜穢。大小便利地自開合。又云。此閻浮提皆悉快樂。人民熾盛穀食豐饒。又云。常於夜半興雲注雨。有清涼風潤澤流散。又云。此閻浮提一切土地。自然沃壤鬱茂滋液。十住論云。第二地菩薩住此地常作轉輪王。第二地於十地中名為離垢。慳貪十惡根本永盡故名為離垢。菩薩於是地中深行尸羅波羅蜜。是菩薩若未離欲。此地果報因緣故。作四天下轉輪聖王。得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其輞。瑱琉璃為轂周圓十五里。百種藥叉神所共守護。能飛行虛空導四種兵轉輕揵迅疾。如金翅鳥王如風如念。所詣之處滅諸衰患降伏怨賊。一切小王皆來歸伏親族人民莫不愛敬。普能照明聖王姓族。種種花鬘瓔珞間錯莊挍。五種伎樂常隨逐之。奇妙寶蓋羅覆其上。行時有種種花香碎末栴檀常而供養。燒真黑沈水牛頭栴檀黃栴檀以塗其身。其輪兩邊天女執持白佛侍立。種種珍寶以為其蓋。其輪有種種希有之事而用莊嚴。是名金輪寶具足一切。象相身大而白如真銀山。生出神嶽大象眾中能飛行虛空。伊羅婆那安闍那王摩那等諸大象王皆能摧卻是名白象寶具足。馬相色如孔雀頸。其體疾如金翅鳥王飛行無礙。是名馬寶。貴家中生身無疾病。有大勢力形體淨潔。憶念深遠直心柔軟。持戒堅固深敬愛王。能通達種種經書伎術。是名主兵臣寶。如財主天王富相具足。千萬億種種諸寶伏藏常隨逐行。千萬億種諸藥叉神眷屬隨從。皆是先世行業之報。善知分別金銀帝青大青金剛摩羅竭車□馬璃珊瑚頗梨摩尼瑱珠琉璃等種種寶物。悉能善知出入多小。隨宜能用能滿王願。是名居士寶。光明如日月照十六由旬。形如大鼓能滅種種毒蟲惡氣疾病苦痛。人天見者莫不珍愛。好花瓔珞以為莊嚴。處在高幢威光奇特。能令眾生發希有心生大歡喜是名珍寶。其手抓甲紅赤而薄。其形脩直高隆。潤澤不肥不瘦。身肉次第肌膚厚實。細密薄皮不堪苦事。身安堅牢如多羅樹。身上處處吉字明了。吉樹文畫莊嚴其身。象王牛王馬王畫文幡蓋文魚文園林等文現其身上。踝平不現足如龜背。足邊俱赤跟圓廣。^8□傭柔軟膝圓不現。髀如金柱如芭蕉樹如象王鼻。濡澤光潤傭圓而直。橫文有三。腹傭不現臍圓而深脊背平直。乳如頻婆果如雙鴛鴦。圓起不垂柔軟鮮淨。又其臂纖傭圓且長節隱不現。其鼻端直不□現出不大不小孔覆不現。兩頰不深平滿不高兩邊俱滿。額平而長有吉畫文。耳濡而垂著無賈環。齒如真珠貫如月初生如雪如珂。脣如丹霞如頻婆果。上下相當不粗不細如赤瑱珠貫眼白黑精二色分明莊嚴。長廣光明清淨。其□青稚長而不亂。眉毛不厚不薄不高不下。如月初生高曲而長兩邊相似。髮軟而細潤澤不亂。其身芬馨常有香氣。如開種種上好香斂。身諸毛孔常出真妙栴檀香能悅人心。口中常有青蓮華香。身體柔軟如迦淩伽天衣。細滑之事一切具足。心無諂曲直信慚愧深愛敬王。知時知方善有方便攝取王心。坐起言語能得王意。隨王意行常出愛語如人間德女。眾好具足色如提盧多摩天女。清淨分明如月十五日。畫文炳現如帝釋夫人舍脂。著天文衣鬘天香。多以天光明金摩尼珠莊挾其身。善知歌舞伎樂娛樂戲笑之事。善有方便隨意能令王發歡喜。一切女中是女為最是名玉女寶。又轉輪聖王有四如意德。一者色貌端政於四天下第一無比。二無病痛。三人民深愛。四壽命長遠。教誨眾生以十善業。能令諸天宮殿充滿。能減阿修羅眾。能薄諸惡趣增益善處。能為眾生多求利事。有所施作不用兵仗。以法治化天下安樂。外無敵國畏內無陰謀畏。又其國內無疫病飢餓及諸災橫衰惱之事。一切邊王皆所歸伏。多有眷屬能疾攝人。更無有能侵害國界。其四種兵勢力具足。諸婆羅門居士庶人皆共愛敬。甘香美食自然而有。國界日增無有損減。善能通達經書伎藝算數咒術皆悉受持。巧能論說分別義趣。群臣具足悉有威德。常行財施無能及者。千子端政如諸天子。威德勇健能破強敵。所住宮殿堂閣樓觀。如四天王帝釋勝殿。王所教誨無有能壞。於四天下唯有此王。威相具足故無能及者。音聲深遠易聽易解。不散不亂如迦羅婆頻伽鳥。美濡和雅聞者悅耳。眷屬同心不可俎壞。所住之處地水虛空無障無礙。威力猛士能堪大事。念問耆老不欺誑人。心無妒嫉不忍非法無有瞋恨。威儀安詳而不輕躁。所言誠實未曾兩舌。行施持戒常含笑。未曾皺眉惡眼視人。退失利者為之作利。已有利者令深知報。懷慚愧心有大智慧。威德尊嚴而能忍辱。大丈夫相其性猛厲。諸所為事疾能成辨。先正思量然後乃行。王有法眼所為殊勝。善思量者乃與從事。若不任者更求賢明。善集福德財物清淨。能自防護不破禁戒。多饒財寶如毘沙門王。有大勢力如天帝釋。端嚴可愛猶如滿月。能照如日能忍如地深心如海。不為苦樂之所傾動。如須彌山王風不能搖。諸寶妙事之所住處。諸善福德之所依止。是諸一切世間親族。諸苦惱者之所歸趣。無歸作歸無舍作舍。有怖畏者能除怖畏。轉論聖王有如是等相。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二(終)

更新于:6天前

译文

略称《十住心论》。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弘法大师空海(774—835年)著,淳和天皇敕撰,大概成书于天长7年(830年)。此为空海的代表作,又是天长“六本宗书”之一。此书基于《大日经·住心品》的思想,把真言菩提心的展开分10个阶段加以说明。第一到第三是异生羝羊住心(凡夫贪欲如牡羊)、愚童持斋住心(相信世间道德说教,如愚童一样检点自己的言行)、婴童无畏住心(信仰死后可升天,因而如婴童无所畏惧,心安理得地生活),此三者为世间三住心。第四、第五是唯蕴无我住心(领悟一切皆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无实我存在)、拔业因种住心(决心拔除生死轮回的惑业因种,观悟十二因缘之理),此二者为声闻、缘觉小乘二住心。第六到第九是他缘大乘住心(以绝对慈悲心拯救众生)、觉心不生住心(认识到连心也是无生空寂的)、一道无为住心(认识到本来实有的“绝对真理”)、极无自性住心(认识到万有皆无自性,只是真如随缘显现),此四者分别相当于大乘中的法相、三论、天台、华严四宗。最后第十,是秘密庄严(曼荼罗)住心,为众生心内先天所具有,此即指真言宗密教。十住心论对人间政治、道德以及佛教各宗理论分类分层批判,最终论证真言宗最优秀,是最高深秘之教。此书既是比较宗教理论书,又成一综合性思想体系之书。十住心论又称广论,与此相对,其略论为《密藏宝钥》。

基础介绍

空海

空海

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曼荼罗,空海,秘密,十住心论,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空海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二,愚童持齋住心第二愚童持齋心者。即是人趣善心之萌兆。凡夫歸源之濫觴。萬劫寂種遇春雷而甲坼。一念善幾沐時雨而吐牙。發歡喜乎節食行檀施乎親疏。少欲之想始生。知足之心稍發。見高德而尊重具伎樂。而供養。知過必改..

猜你喜欢